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约述评
    个性化钛网在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应用
    季平, 杨生
    2019, 35(11): 1011-101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01
    摘要 ( 657 )   PDF(3333KB) ( 794 )  
    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一直以来是口腔种植修复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临床难点技术问题之一。近年来,钛网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固定支持作用在GBR治疗中应用广泛,但传统成品钛网无法完全贴合牙槽骨形态,易导致黏膜或伤口撕裂、钛网暴露等并发症。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omputer aided design,CAD/CAM)技术设计制作特定形状、厚度及孔隙大小的个性化钛网,在拥有传统钛网优点的同时更加贴合骨缺损部位,极大缩短手术时长及降低钛网暴露率,尤其适用于大面积、解剖形态复杂的骨缺损病例。本文就个性化3D打印钛网在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发育和再生研究新进展
    石维薇, 郭淑娟
    2019, 35(11): 1016-101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02
    摘要 ( 401 )   PDF(767KB) ( 600 )  
    外泌体(exosome)是细胞外囊泡亚组份,作为纳米级信号分子在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传递生物分子信息,促进机体血管再生、损伤组织修复。而在口腔中,外泌体不仅可以调控牙、骨、唾液腺等组织发生发育,还可以促进颌面组织创伤修复和牙髓、牙周组织再生。本文将对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发育和再生中的作用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颌外科及牵张成骨技术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韦倩, 周诺
    2019, 35(11): 1020-102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03
    摘要 ( 255 )   PDF(751KB) ( 290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erpnoea syndrome,OSAH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并可能威胁生命的严重疾患,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正颌外科及牵张成骨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继发于颌骨畸形的OSAHS患者。本文对正颌外科及牵张成骨术在OSAH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皮间充质转化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刘欣辰, 孙宏晨
    2019, 35(11): 1023-102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04
    摘要 ( 311 )   PDF(753KB) ( 389 )  
    内皮间充质转化(endo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ndMT)指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在受到炎症因子刺激后获得间充质细胞样表型。EndMT不仅参与胚胎发育和器官纤维化,而且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近几年来EndMT对肿瘤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瘤素M调控骨稳态的研究进展
    冯丽华, 夏海斌
    2019, 35(11): 1026-102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05
    摘要 ( 255 )   PDF(772KB) ( 359 )  
    骨组织终生处于骨吸收和骨生成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骨稳态。机体内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可通过复杂的信号网络对骨稳态进行调控。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作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家族成员,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近期研究结果表明,成骨细胞、骨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能通过分泌OSM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OSM在骨稳态的维持中发挥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本文拟对OSM调控骨稳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外科学研究
    数字化导板在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马文, 李燕妮, 王立冬, 梁燕, 黎明
    2019, 35(11): 1030-103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06
    摘要 ( 309 )   PDF(4676KB) ( 367 )  
    目的: 探讨使用数字化技术设计和制作个性化定制导板治疗多生牙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基于患者CT数据,联合运用软件Mimics 19.0 (Materialise, Belgium)及Geomagic studio 2014 (Geomagic Inc, America)设计及制作个性化导板,并用3D打印机输出导板,用于手术中定位拔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有效减少了额外骨组织的损伤,无邻牙牙根及邻近神经血管的损伤,术后患者感觉良好。结论: 数字化技术制作的导板可以将术前设计的入路、方向、深度等精确地转移到患者口内,提供精确定位,微创拔除完全埋伏多生牙,最大限度减少周围骨组织的损伤,符合牙槽外科精准、微创的理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urlow腭成形术和两瓣法修复腭裂后腭咽闭合功能的研究
    何慧君, 傅豫川, 陈慧兰, 米热古丽·图尔荪江, 柯金, 蔡恒星, 龙星, 李健
    2019, 35(11): 1035-103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07
    摘要 ( 256 )   PDF(2435KB) ( 392 )  
    目的: 应用Furlow腭成形术和两瓣法对腭裂患者进行修复,评估并比较其术后语音效果及腭咽闭合功能,为进一步的语音治疗或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同时预测可能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来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唇腭裂专科就诊的84例腭裂患者,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8~12个月,采用Furlow腭成形术进行修复者为45例,两瓣法39例,术者均为同一资深的手术医师。术后定期随访3~5年,由专业语音师评估其语音效果,拍摄头影测量侧位片并用鼻咽纤维镜检测其腭咽闭合情况。结果: Furlow腭成形术的患者与两瓣法的患者在术后PSA评分,the need ratio(咽腔深度/软腭长度,PW/PU)、矢状位软腭运动闭合程度(BC/BD)及腭咽闭合率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软腭上抬角度∠B2PC2上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Furlow腭成形术和两瓣法均能有效修复腭裂患者,Furlow腭成形术结合腭帆提肌重建和反向双Z成形能获得更好的腭咽闭合和语音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正畸治疗对唇腭裂患儿牙槽骨的影响
    牛树强, 陈江浩, 侯凤春, 臧艳君, 张倩倩
    2019, 35(11): 1040-104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08
    摘要 ( 205 )   PDF(1008KB) ( 306 )  
    目的: 探究唇腭裂患儿接受早期正畸治疗牙槽骨的变化。方法: 收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唇腭裂患儿97例,根据患儿年龄分为早期正畸组(<6岁,n=55)与对照组(≥6岁,n=42)。两组患儿均给予正畸治疗,测量正畸前后两组患儿乳尖牙间距、磨牙间距、牙槽骨高度与密度,治疗后进行咀嚼测试,对患儿正畸前后进行面容满意度评分,记录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乳尖牙间距与磨牙间距较治疗前均增加,且早期正畸组增加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视觉模拟满意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且早期正畸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牙槽骨高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且早期正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牙槽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咀嚼效能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早期正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正畸组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正畸治疗可有效改善唇腭裂患儿牙弓关系,优化牙槽骨健康状态,改善咀嚼效能,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NA损伤诱导转录子4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戈春城, 汪羽, 何三纲, 徐佳, 王曦, 童国勇, 余周庆
    2019, 35(11): 1044-104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09
    摘要 ( 235 )   PDF(1049KB) ( 186 )  
    目的: 探讨DNA损伤诱导转录子4(DNA damage inducible transcript 4,DDIT4)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下载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的OSCC队列数据(n=362)及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的GSE42743数据集(n=103)。比较OSCC组和正常对照组中DDIT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DDIT4与OSC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此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DDIT4可能参与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DDIT4在OSCC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OSCC患者中,DDIT4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P<0.001),且OSCC高表达组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Log-rank检验,P<0.01)。进一步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DDIT4高表达是O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DIT可能与低氧反应、糖酵解、雷帕霉素靶蛋白C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1,mTORC1)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信号通路、G2M检查点、p53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功能有关。结论: DDIT4基因在OSCC患者中呈高表达状态,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高表达DDIT4基因的OSCC患者预后不佳。因此,DDIT4可作为OSCC预后评估的一种标记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任氏血管吻合法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评价
    郭丰源, 李文强, 许智, 黄春明, 胡传宇
    2019, 35(11): 1048-105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0
    摘要 ( 243 )   PDF(1923KB) ( 394 )  
    目的: 探讨任氏血管吻合方法在口腔颌面部缺损游离皮瓣修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7月~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人116例(118块皮瓣),男97例,女19例,年龄34~71岁;实验组(50块皮瓣)和对照组(68块皮瓣),实验组的显微动脉的吻合方法为任氏血管缝合法,对照组显微动脉的吻合方法为常规的等距双定点间断缝合法,两组的显微静脉吻合方法均为常规的间断吻合法(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结果: 实验组的动脉吻合时间为(5.6±2.1) min,对照组为(13.7±4.2)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1例动脉危象,1例静脉危象并发生皮瓣坏死,对照组动脉危象1例,静脉危象3例,其中1例动脉危象抢救失败,皮瓣坏死。结论: 任氏血管吻合法与常规血管吻合法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且操作简便,建议推广该血管吻合方法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5例马德隆病的临床回顾分析
    马于斐, 赵志国, 黄怡怡, 刘维贤
    2019, 35(11): 1052-105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1
    摘要 ( 258 )   PDF(2618KB) ( 326 )  
    目的: 研究马德隆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马德隆病的发病部位、临床表观、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马德隆病男女比14:1,平均年龄(52.1±6.7)岁,84.6%患者有大量长期饮酒史,80%发病于颈项部。69.2%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以γ-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为主,其中88.8%患者有饮酒史。主要表现为肿物弥漫性对称性分布,无痛缓慢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CT及MR见皮下脂肪对称性大量堆积,无包膜,界限不清,可见条索状或网状纤维间隔,邻近肌肉及腺体受压移位、萎缩、变形,10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颈椎间盘突出及颈椎退行性改变,14例患者均采用开放性手术切除,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4例患者术后复发。结论: 马德隆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大量饮酒是马德隆病的诱发因素之一。病变主要发生于颈项部及肩胛区,患者多伴有肝功能异常主要由大量饮酒所致。CT及MRI对马德隆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患者多伴有颈椎病变,开放性手术切除术能显著改善患者形态及功能。马德隆病患者术后饮酒复发率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正畸学研究
    混合牙列期下前牙拥挤与牙弓、基骨弓相关性研究
    盛丽, 李桃, 吾尔肯·卡满别克, 袁晓娟, 刘奕杉
    2019, 35(11): 1057-106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2
    摘要 ( 226 )   PDF(1773KB) ( 231 )  
    目的: 对混合牙列期下前牙拥挤患者与正常牙合牙弓、基骨弓形态对比研究,分析拥挤度与牙弓、基骨弓形态相关性,以期对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39例下颌模型,按拥挤度分为拥挤组(n=71)和正常组(n=68),测量牙弓周长、牙弓、基骨弓长度和宽度,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分析拥挤度与牙弓、基骨弓形态相关性。结果: (1)正常牙合组各指标男性显著大于女性;(2)拥挤组除牙弓与基骨弓后段长度外,其余指标均较正常组小;牙弓周长,牙弓前段长度,牙弓前、中段宽度,基骨弓前段长度,男性组基骨弓中、后段宽度差异显著;(3)男女组拥挤度与牙弓、基骨弓前段长度,女性组拥挤度与基骨弓中段宽度呈负性相关。结论: 牙列拥挤与牙弓、基骨弓形态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种植体支抗下成人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后牙合平面的变化研究
    韦回, 韦佳黛, 邓端耀, 朱思婷, 陈库, 莫水学
    2019, 35(11): 1062-106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3
    摘要 ( 205 )   PDF(1506KB) ( 275 )  
    目的: 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下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合平面的变化。方法: 选取44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的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年龄18~35岁;微种植体组(A组)和单纯拔牙治疗组(B组)各22例,测量并分析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 A组矫治后OP-diff增大,SNA、ANB、SN-MP、FH-AOP、FH-POP、U1-PP减小(P<0.05)。B组矫治后SN-MP 、FH-AOP、FH-POP、OP-diff、U1-PP、U6-PP、L6-MP增大,SNA、SNB、L1-MP减小(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高角患者后,后牙合平面倾斜度减小,下颌骨逆时针旋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材料学研究
    原位合成纳米银树脂粘结剂的长期抗菌及粘结性能研究
    范玥, 任灵燕, 汤旭娜, 孟翔峰
    2019, 35(11): 1066-106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4
    摘要 ( 232 )   PDF(1340KB) ( 269 )  
    目的: 评估原位法合成纳米银树脂粘结剂的聚合度、粘结强度及长期抗菌效果。方法: 将2-乙基己酸银添加到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中形成8wt%的银源溶液,再将其添加到Clearfil SE Bond(CSB)的树脂粘结剂中,获得0wt% Ag、0.10wt% Ag、0.20wt% Ag的3组树脂粘结剂,并接受1000 mW/cm2光强度照射20 s,制成直径为6 mm,厚度为1 mm的试件;将试件分别浸泡在无菌人工唾液中1周和12周,采用直接接触法检测表面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检测试件固化前后的C=C转化度,计算聚合度;使用微拉伸实验方法评估各组树脂粘结剂与牙本质间的粘结强度。结果: 3组树脂粘结剂的聚合度、微拉伸强度均无显著差异。与浸泡1周后相比,浸泡12周后的3组粘结剂抗菌率均显著降低,其中0wt% Ag组不具有抗菌效果,而0.10wt% Ag和0.20wt% Ag组的抗菌率分别为87.00%和93.48%。结论: 原位法合成纳米银能够为树脂粘结剂提供较好的长期抗菌性能,并对其聚合度和粘结性能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弧氧化羟基磷灰石涂层增强金属钛种植体骨整合的体内研究
    王艳玲, 丁虹, 何巍, 朱兰省, 刘爱群, 许小婷
    2019, 35(11): 1070-107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5
    摘要 ( 173 )   PDF(1686KB) ( 155 )  
    目的: 探索微弧氧化羟基磷灰石(HA)涂层金属钛种植体提高体内的骨整合的作用。方法: 分别使用电 化学法(ELC)和微弧氧化法(MAO)制备两种HA涂层金属钛种植体,扫描电镜观察两组种植体表面形态;比格犬下颌后牙拔出后2月后进行种植体植入治疗,植入后2个月进行骨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种植体与相邻骨组织的结合程度;使用X线观察两组种植体周围的骨量;使用扭力试验检测扭出种植体所需的扭力,从而判断两组种植体骨结合的强度。结果: 扫描电镜显示相比于ELC组,MAO组种植体表面更加粗糙;组织切片显示MAO组种植体与周围骨质结合更紧密;X线结果显示MAO组种植体周围骨质丰富,而ELC组周围骨质较少;扭力试验证明相比于ELC组,MAO组种植体扭出所需扭力更大,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6) 。结论: 微弧氧化羟基磷灰石涂层金属钛种植体可以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材料应用于临床种植体治疗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影像学研究
    下颌牙列缺失舌侧孔解剖特点锥形束CT研究
    贺平, 吴晓乐, 邢文忠, 冯瑜, 陈小冬
    2019, 35(11): 1074-107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6
    摘要 ( 208 )   PDF(1015KB) ( 264 )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对下颌牙列缺失舌侧孔(lingual foramina LF)和舌侧管(lingual canal LC)进行影像学评估。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70例下颌牙列缺失Ⅲ类牙槽骨吸收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观测颏孔前区舌侧孔的数量及发生频率、分布情况、孔径、距牙槽嵴顶/下颌下缘距离;以及舌侧管的长度、走行方向与终止位置。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测的70例患者中,共246个舌侧孔,分正中舌孔(median lingual foramina,MLF)与侧舌孔(lateral lingual foramina,LLF)。其中MLF占52.4%,距下颌下缘(8.51±3.20) mm。舌侧孔孔径在性别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女性)。舌侧管的平均长度为(5.99±1.76) mm,有54.1%的舌侧管与切牙管交汇。结论: 下颌舌侧孔在颏孔前区,尤其是正中区常见,本研究对下颌牙列缺失患者在该区域种植手术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BCT的后段牙合平面和下颌骨形态间相关性研究
    刘之奥, 徐卫华, 郑之峻
    2019, 35(11): 1078-108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7
    摘要 ( 246 )   PDF(2355KB) ( 345 )  
    目的: 用CBCT研究后段牙合平面角(POP)和下颌骨形态间的相关性。方法: 从患者影像资料库中选取71例符合纳入标准正畸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使用InVivo Dental Software测量牙合平面和颌骨形态并输出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 25.0对数据进行Pearson’s 积矩相关系数(r)检验,检验水平为α=0.05。结果: (1)上颌第二前磨牙高度(U5 Ht)和前下面高正相关,(2)POP和Co-Go,Co-Gn以及Go-Gn负相关,(3)POP和关节结节高度(AE Ht)负相关,(4)POP和U5 Ht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OP和上颌第二磨牙高度(U7 Ht)呈负相关。结论: (1)控制U7 Ht是整平POP的关键;(2)在POP较大的人群中,下颌骨形态多较小且位置靠后,下颌骨处于后旋状态;(3)POP与AE Ht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且两者可以共同影响下颌骨的形态和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生物学研究
    粪肠球菌脂磷壁酸作用的炎症微环境下磷脂酶 Cγ表达研究
    史东梅, 徐慧君, 左美娜, 仉红, 张咪, 吴赛璇, 董明, 牛卫东
    2019, 35(11): 1084-108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8
    摘要 ( 207 )   PDF(2230KB) ( 229 )  
    目的: 研究在粪肠球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作用的炎症微环境下,成骨和破骨细胞中磷脂酶Cγ(phospholipase c-gamma, PLCγ)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activated T cell 1, NFATC1)mRNA的表达。方法: 将小鼠RAW264.7及MC3T3-E1分别诱导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LTA作用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后PLCγ和NFATC1的定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检测LTA作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后PLCγ和NFATC1 mRNA的表达。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LTA作用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后的增殖活性。结果: 破骨和成骨细胞诱导成功。免疫荧光检测可见PLCγ定位在胞质,NFATC1定位在胞核;Real-time PCR结果发现LTA刺激后成骨细胞中PLCγ和NFATC1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LTA刺激后破骨细胞中PLCγ和NFATC1 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10 mg/L LTA组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促进破骨细胞增殖(P<0.05)。结论: PLCγ和NFATC1可能在难治性根尖周炎的炎症反应和骨破坏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过表达对信号通路中破骨相关因子的影响
    王佳, 张文静, 韩祥祯, 周琦琪, 何惠宇
    2019, 35(11): 1089-109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19
    摘要 ( 203 )   PDF(2049KB) ( 229 )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on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中过表达对破骨细胞分化形成相关细胞因子在信号通路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过表达质粒载体上调M-CSF基因表达,使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确定最佳转染剂量,并将质粒转染至BMSCs。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破骨分化特异标志物 M-CSF、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 ligand,RANK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的mRNA 表达水平。结果: 流式鉴定BMSCs 表面标记物CD29、CD44阳性率为91.4%、85.7%;CD45阳性率为2%;每孔5 μL LTX®为最佳转染效率;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BMSCs中M-CSF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01);BMSCs破骨分化特异标志物RANKL、TNF-α、IL-1 、IL-24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0.001),IL-6 mRNA表达降低(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CSF过表达增强BMSCs向破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对破骨细胞形成分化的早中晚期均存在影响。此外,M-CSF高表达质粒将外源基因导入BMSCs,是一种强有力的骨再生的基因治疗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偏侧咀嚼对大鼠咬肌的影响及IGF-1调节机制探究
    刘思琦, 李颖辉, 刘子洋, 王雯, 马文盛
    2019, 35(11): 1094-109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20
    摘要 ( 224 )   PDF(4000KB) ( 227 )  
    目的: 探究偏侧咀嚼对大鼠深层咬肌结构的影响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单侧戴用咬合板的方法建立偏侧咀嚼模型,建模后1、2、3、4周处死;取深层咬肌,通过冰冻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三磷酸腺苷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ATPase)染色、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TR)染色观察深层咬肌结构变化,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IGF-1及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mRNA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检测IGF-1蛋白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aN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建模2、3、4周时非偏侧咀嚼侧MHCⅡa型肌纤维比例增多,并高于偏侧咀嚼侧(P<0.05);且IGF-1和CaN的蛋白及mRNA水平在3、4周时高于偏侧咀嚼侧及对照组(P<0.05)。结论: 长期偏侧咀嚼促使非偏侧咀嚼侧咬肌纤维类型由MHCⅡb型向MHCⅡa型转换,这可能与IGF-1及CaN的分泌增多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上前牙重度牙周炎伴牙移位1例
    孙雨虹, 杨柳, 王硕, 夏露露, 郭瓅, 曹正国, 华先明
    2019, 35(11): 1100-110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9.11.021
    摘要 ( 336 )   PDF(3304KB) ( 353 )  
    前牙重度牙周炎患者常由于牙周组织破坏导致牙齿移位、松动和继发性牙合创伤等,影响口腔功能和美观。本文报道1例上前牙重度慢性牙周炎伴牙移位的复杂病例。通过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实现前牙骨再生,改善前牙咬合和美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