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综述
    智能化时代下的口腔黏膜病学——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杨青默, 魏攀, 华红
    2025, 41(1): 1-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01
    摘要 ( 99 )   PDF(822KB) ( 100 )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发展,其在医学领域的融合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医学人工智能在影像识别、疾病辅助诊断、疾病风险预测、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口腔黏膜病诊断和评估高度依赖形态学特征,AI在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AI在口腔黏膜病辅助诊断、风险预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期为口腔黏膜病AI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难治性口腔扁平苔藓的免疫替代药物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余霜, 周红梅
    2025, 41(1): 7-1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02
    摘要 ( 85 )   PDF(1178KB) ( 82 )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T细胞介导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糖皮质激素是国际公认的一线药物。对糖皮质激素抵抗或反应差的难治性OLP是临床管理的一大难点。由于局部免疫紊乱在难治性OL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索有效且安全的免疫替代治疗药物成为近年研究热点。本文基于OLP的免疫发病机制,对常用免疫替代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对潜在免疫替代药物作用靶点进行展望,旨在为难治性OLP的临床管理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成纤维细胞在牙龈纤维化疾病中致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霍雅茹, 刘敏
    2025, 41(1): 12-1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03
    摘要 ( 60 )   PDF(781KB) ( 15 )  
    在口腔、皮肤、心脏、肝脏、肾脏等多数器官,大多慢性进行性疾病的最终结果都是组织纤维化或瘢痕形成,肌成纤维细胞几乎是所有器官纤维化的关键效应细胞。在牙龈纤维化疾病中,肌成纤维细胞推动纤维化进程,在该过程中过度合成、沉积和重塑细胞外基质蛋白,特别是Ⅰ型胶原,导致牙龈正常生理外形及结构改变,进而影响患者咀嚼、美观等功能。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在以家族性牙龈纤维瘤病、药物性牙龈肥大为代表的牙龈纤维化疾病中,肌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点、来源、特性、转分化的调控过程及结局,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及调控过程。作为牙龈纤维化的关键效应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是抗纤维化治疗重要的靶标,因此其对于发现和开发有前途的抗纤维化候选药物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黏膜病学研究
    基于ViT-B深度学习模型的口腔良恶性病变图像分类研究
    崔宇琛, 谢元栋, 吴聿淼, 牛凌霄, 常路广达, 朱宪春
    2025, 41(1): 16-2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04
    摘要 ( 43 )   PDF(2505KB) ( 11 )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ViT-B模型检测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的性能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口腔癌提供有效工具。方法:使用包含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的公共数据集,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数据增强,按7∶2∶1的比例将数据随机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选取ViT-B、VGG16、ResNet101、DenseNet121和EfficientNetV2 5种深度学习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性能比较。通过外部数据对ViT-B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评估,并基于注意力权重的可视化方法对ViT-B模型进行分析。结果:ViT-B在5种模型中分类性能最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715,准确率为91.00%。该模型可以有效区分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临床实用性。结论:ViT-B模型在口腔良性和恶性病变图像识别中表现良好,可以为口腔癌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维生素B12缺乏症相关的口腔临床特点分析
    邓冠红, 陈学升, 陈瑞斌
    2025, 41(1): 21-2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05
    摘要 ( 62 )   PDF(4006KB) ( 25 )  
    目的:分析维生素B12缺乏相关的口腔临床特点及血液学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1月16例维生素B12缺乏患者的口腔症状、临床体征、既往病史,并分析血常规、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等辅助检查结果。结果:维生素B12缺乏患者多以口腔刺激痛、烧灼感及口腔溃疡为主诉。临床检查多以口腔黏膜充血红斑、多发性小溃疡为主要表现。有胃切除史患者更容易患贫血,没有胃切除史患者维生素B12缺乏早于血液学检查的变化。结论:特殊人群患者如果出现多发性复发性口腔溃疡、萎缩性舌炎、黏膜充血红斑等病损时,应警惕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性,应建议进一步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以便该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病学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研究复方金银花防治牙周炎的作用机制
    向景, 陈祁航, 强晓叶, 王舒欣, 张得钧
    2025, 41(1): 26-3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06
    摘要 ( 54 )   PDF(5942KB) ( 15 )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复方金银花防治牙周炎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其分子机制,并结合实验验证复方金银花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防治牙周炎的潜能。方法:利用多种数据库结合ADME和Lipinski规则筛选活性成分及靶点,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通过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使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探讨靶点的功能和通路;应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活性,通过倍比稀释法测定复方金银花对Pg的抑制作用。结果:(1)筛选出38个复方金银花的活性成分,确定了关键靶点如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rbB1,EGFR)和热休克蛋白 90 α家族A类成员 1(heat shock protein 90 alpha family class A member 1,HSP90AA1);(2)KEGG分析表明,复方金银花可能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及癌症相关通路发挥作用;(3)分子对接验证显示关键成分与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4)体外实验表明,复方金银花对Pg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均为5.469 mg/mL。结论:复方金银花通过调控多个靶点和信号通路,展现出防治牙周炎的潜力,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动力辅助再生性手术治疗上颌磨牙颊侧Ⅱ°根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
    闵文君, 汪涌, 赵兵
    2025, 41(1): 35-3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07
    摘要 ( 39 )   PDF(3164KB) ( 13 )  
    目的:分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辅助再生性手术治疗上颌磨牙颊侧Ⅱ°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颗患牙随机分为单纯手术治疗组(对照组)和PDT辅助手术治疗组(试验组),每组26颗,两组患牙再生性手术中均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和Bio-Oss骨粉。对比两组患牙术前、术后6个月的牙周垂直和水平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出血指数,以及根分叉病变区域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出血指数变化量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项指标的变化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PDT辅助再生性手术治疗上颌磨牙颊侧Ⅱ°根分叉病变,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正畸学研究
    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形态特征的锥形束CT回顾性研究
    邓建清, 杨柳, 张晓磊
    2025, 41(1): 40-4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08
    摘要 ( 53 )   PDF(2502KB) ( 18 )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上下颌切牙区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差异及牙槽骨改建特征。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高角患者46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16.9±2.2岁),测量其正畸治疗前后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统计分析骨开窗、骨开裂转归及牙槽骨改建情况。结果:治疗前后骨开窗发生率分别为6.39%和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22.55%和2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切牙区舌腭侧骨开裂缺损深度增加,牙槽骨厚度和面积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正畸治疗后,上下颌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增生修复,骨开窗、骨开裂状况改善;舌腭侧牙槽骨压迫吸收,牙槽骨厚度及面积减少,骨开裂发生率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锥形束CT评价微种植体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疗效及三维重建影像学分析
    陆璐云, 张薇, 陈志方, 闫威风
    2025, 41(1): 45-4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09
    摘要 ( 44 )   PDF(1729KB) ( 9 )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联合片段弓技术压低上颌伸长磨牙的临床疗效以及牙根吸收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需压低的上颌伸长磨牙患者24例,按照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分为A、B两组,每组各12例。在治疗前(T0)、治疗后 (T1)分别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测量压低量以及牙根长度的变化量。使用CBCT结合Mimics软件对治疗前后伸长磨牙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牙体积及牙表面积的减少量。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所有磨牙均被有效压低,平均压低量分别为(3.03±0.17) mm、(3.06±0.21) mm;牙根长度的平均减少量为(0.46±0.11) mm、(0.47±0.13) mm;牙体积减少量分别为(57.60±3.79) mm3、(57.10±3.85) mm3;牙表面积减少量分别为(30.60±4.42) mm2、(32.38±3.04 ) mm2;牙体积减少量与压低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微种植体联合片段弓技术压低上颌伸长磨牙治疗效果显著,但并非绝对压低,部分由牙根吸收引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评价成年女性正畸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研究
    操亚波, 傅露, 何柳, 陈沁, 陈水珍
    2025, 41(1): 50-5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10
    摘要 ( 47 )   PDF(1588KB) ( 10 )  
    目的: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评价成年女性正畸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的变化,为口腔正畸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6月~2023年12月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80例,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各40例。两组于治疗前(T0)和治疗完成时(T1)进行面部三维光学扫描,获取面部软组织三维数据,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线距、角度、体积的指标差异。结果:拔牙组前下面高、下颌高、颏高、唇宽线距变化小于非拔牙组(P<0.05);拔牙组鼻唇角变化大于非拔牙组(P<0.05),颏唇角、唇角变化小于非拔牙组(P<0.05);拔牙组唇部、颏部体积变化小于非拔牙组(P<0.05)。结论:成年女性正畸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三维扫描技术对成年女性正畸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评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准确测量比较正畸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线距、角度、体积等差异,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正畸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影像学研究
    上颌窦底解剖形态的CBCT影像学分析
    李学盛
    2025, 41(1): 55-5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11
    摘要 ( 61 )   PDF(2902KB) ( 20 )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观察人群中上颌窦底解剖形态特征,为上颌窦底相关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在海南口腔医院放射科就诊的300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利用CBCT自带软件测量工具对患者上颌窦底及邻近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窦底黏膜平均厚度(1.26±1.06) mm,黏膜厚度<2 mm者占87.00%(261/300)。窦底骨分隔发生率为33.67%,其中男52例,女49例,男性和女性比较无差异(P>0.05)。窦底形态为浅凹型者占54.33%(163/300)、深凹型占39.33%(118/300),凸起型占6.33%(19/300)。上颌窦外侧壁平均骨厚度为(1.34±0.26) mm,骨厚度主要集中在1.0~1.5 mm,占60.67%(182/300)。上颌窦外侧壁动脉血管走形主要方式为窦内型、骨内型,分别占37.33%(112/300)、52.00%(156/300)。结论:上颌窦底解剖形态个体化差异较大,利用CBCT 影像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因此在涉及上颌窦底相关手术前应仔细研究分析,规避可能存在的手术风险,并依此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材料学研究
    复合树脂与PMMA类树脂人工牙的粘接性能研究
    杨玉琼, 杨小静, 孟翔峰
    2025, 41(1): 60-6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12
    摘要 ( 47 )   PDF(1489KB) ( 24 )  
    目的:评估复合树脂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类树脂牙之间的粘接效果。方法:共有320颗PMMA类树脂牙试件,经过研磨和清洗后,其中160颗试件表面进行了50 μm Al2O3颗粒喷砂处理20 s。研磨和喷砂处理后的试件分别与PMMA类自凝树脂材料直接粘接作为对照组(A组),通过3种树脂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Clearfil SE ONE、Palfique Universal Bond)与复合树脂材料进行粘接,作为3个实验组(B、C、D组)。每组粘接试件分为两个亚组(n=20),分别经过0次和10000次冷热循环后,测量其剪切粘接强度。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喷砂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所有实验组的初期粘接强度,但冷热循环后,其作用效果降低。冷热循环后,喷砂A组的粘接强度[(12.12±2.95) MPa]显著高于喷砂B、C、D组的,喷砂B组[(8.48±2.34) MPa]和喷砂D组[(8.90±2.51) MPa],均显著高于喷砂C组[(4.64±2.09) MPa]。结论:PMMA类树脂牙表面喷砂处理后,通过合适的树脂粘接剂能够与复合树脂产生符合ISO 10477:2020要求的粘接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双侧下颌畸形中央尖分别合并根尖周囊肿和发育性牙源性囊肿1例
    张世龙, 苏恒, 满其文, 余自力
    2025, 41(1): 64-6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13
    摘要 ( 53 )   PDF(4361KB) ( 29 )  
    畸形中央尖(central cusp deformity)是一种牙齿形态发育异常,畸形中央尖折断所引起根尖周囊肿(炎症性牙源性囊肿)较为常见并可以预测其病变的发生与发展,但合并发育性牙源性囊肿鲜有报道。发育性牙源性囊肿(developmental odontogenic cyst)是由牙齿发育和/或萌出过程中的某些异常所导致的病理性上皮衬里空洞,目前对于发育性牙源性囊肿的组织来源和发病机制认识尚不深入,许多理论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之上。本文报道1例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畸形中央尖,一侧伴发根尖周囊肿,另一侧伴发发育性牙源性囊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个后牙正锁牙合伴前牙开牙合的隐形矫治1例
    吴峻青, 胡丹艳, 唐雯, 李琥
    2025, 41(1): 67-7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14
    摘要 ( 33 )   PDF(7003KB) ( 18 )  
    本研究报道1例利用种植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前牙开牙合伴多个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治疗方案包括拔除4颗第二前磨牙及4颗第三磨牙,经过28个月的治疗,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部复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贾港杰, 曹璋, 杨勇, 李建卫, 王文龙, 李俊霏, 刘璇, 左金华
    2025, 41(1): 72-7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15
    摘要 ( 51 )   PDF(5513KB) ( 43 )  
    孤立性纤维性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好发于胸膜,发生于颞部者极其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颞部复发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并复习文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生病例精粹——牙周病系列(1)
    重度牙周炎牙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5年随访1例——基于重度牙周炎(Ⅳ期)S3级临床诊疗实践
    岑婷, 张茂奇, 曾宇, 高雅, 向军波, 曹正国
    2025, 41(1): 75-8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5.01.016
    摘要 ( 45 )   PDF(3799KB) ( 39 )  
    本文通过1例随访长达5年的重度牙周炎患者,探讨了牙周科、正畸科和修复科三者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展示了多学科协作在重度牙周炎治疗中的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