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特约述评
    综述
    颞下颌关节研究
    其他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特约述评
    牙周再生治疗研究进展
    闫福华, 李丽丽
    2018, 34(3): 217-22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01
    摘要 ( 716 )   PDF(1133KB) ( 770 )  
    牙周炎导致牙周组织破坏,重建牙周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然而,目前临床上尚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牙周组织再生。牙周再生治疗需要安全有效的干细胞来源、充足的血液供应、稳定的再生空间以及在时间、空间上有序释放的多种生长因子等。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从上述牙周再生中的关键问题切入,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Ⅱ类功能矫形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明珠, 尹康
    2018, 34(3): 223-22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02
    摘要 ( 421 )   PDF(764KB) ( 429 )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或上颌前突合并下颌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美观,对于青春发育期的患者多使用功能矫治器进行矫形治疗,本文从功能矫形治疗的作用机制、功能矫形治疗对关节盘、髁突、关节窝、关节结节等的影响进行综述,以了解Ⅱ类功能矫形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咬合因素的相关研究
    原玉娟, 冯云霞, 任娟, 朱娟娟
    2018, 34(3): 226-22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03
    摘要 ( 391 )   PDF(755KB) ( 695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因复杂,有多种发病因素,咬合因素是其中的一种。其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生是否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就此方面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治疗骨关节病的研究进展
    崔诗曼, 张清彬
    2018, 34(3): 229-23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04
    摘要 ( 299 )   PDF(785KB) ( 252 )  
    骨关节病是常见的以软骨损伤为特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大多实施困难且效果不佳。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疾病,其修复与治疗对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具有挑战性。基因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诊疗技术,因其对软骨生物学性能的潜在修复力而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它主要涉及到靶细胞、目的基因、载体这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理及睡眠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管娟娟, 俞律峰, 邹德荣, 黄艺
    2018, 34(3): 233-23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05
    摘要 ( 349 )   PDF(763KB) ( 428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它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睡眠障碍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心理因素和睡眠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研究
    辅助髁突定位改良型咬合导板的设计与制作
    卢斌华, 习伟宏, 李建福, 周五超, 甘烟紫
    2018, 34(3): 236-24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06
    摘要 ( 309 )   PDF(2321KB) ( 352 )  
    目的: 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一种在下颌矢状截骨手术中准确控制髁状突位置的咬合-定位一体化装置,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随机选取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完成术前正畸治疗拟行正颌手术的患者10例,共20侧髁突。行头颅及石膏模型CT扫描,使用Mimics 17.0 软件生成上、下颌三维模型,按手术计划完成虚拟截骨及骨块移动,建立新的上下颌骨空间关系,将髁突的位置信息记录为虚拟组数据。使用Freeform12.0软件设计咬合导板和下颌近心端定位导板,并通过连接杆将咬合导板与定位导板实现一体化。使用3D打印机分别打印一体化定位装置、下颌骨近端骨块、远端骨块等实物模型部件,利用一体化定位装置将实物部件连为一体后行CT扫描,将所得 Dicom 数据作为模型组数据导入到Mimics 17.0 软件中。测量虚拟组和模型组中3个髁突标志点的线性差异及坐标差异,评价髁突位置及空间姿态的变化,统计学分析使用均方根偏差(RMSD)分析。结果: 3固位臂设计对下颌近心端具备良好的固位效果,统计学分析虚拟手术组和模型手术组的髁突位置信息显示了非常好的一致性,最大位置RMSD差异为 0.738 mm,最大姿态角度RSMD差异为1.1°。结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的咬合-定位一体化导板在体外模型实验中能够对髁状突进行精确定位,且设计、制作简单,有望作为一种正颌手术中髁突定位装置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透明质酸对IL-1β刺激下髁突软骨细胞中HMGB-1表达的影响
    李程, 邓末宏, 郭慧琳, 冯亚平, 房维, 龙星
    2018, 34(3): 241-24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07
    摘要 ( 265 )   PDF(2115KB) ( 272 )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对IL-1β刺激下髁突软骨细胞中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将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和甘草酸(glycyrrhizin,GL)分别与IL-1β同时加入髁突软骨细胞中,刺激24 h后提取各组细胞总RNA,检测HMGB-1及其相关受体基因表达;提取细胞总蛋白检测HMGB-1蛋白表达。结果: IL-1β刺激髁突软骨细胞24 h后 HMGB-1、TLR2和TLR4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IL-1β与HA或GL同时加入刺激的软骨细胞与仅加入IL-1β刺激组相比,HMGB-1、TLR2和TLR4的基因表达较的表达显著降低,HMGB-1蛋白表达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HA可降低IL-1β刺激后髁突软骨细胞中HMGB-1及其受体TLR2、TLR4的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侧颞下颌关节滑膜炎关节间隙变化的影像学研究
    吕曜光, 邵博, 贾梦莹, 辜文妍, 龚忠诚
    2018, 34(3): 245-24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08
    摘要 ( 251 )   PDF(1502KB) ( 338 )  
    目的: 探讨单侧颞下颌关节滑膜炎患者双侧关节间隙的闭口位关节曲面断层片特征。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专病门诊诊断为单侧颞下颌关节滑膜炎患者27例,使用数字化曲面断层X片机记录患者在牙尖交错位时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曲面断层片,使用软件CliniView9.2重建,并测量颞下颌关节髁突的前、上、后间隙距离,健侧与患侧相互比较。结果: 患侧的前、上、后髁突间隙较患侧分别增宽约32.46%、64.62%、55.05%。不对称指数结果显示,上间隙对造成髁突间隙不对称影响较大,单侧颞下颌关节滑膜炎患者的患侧髁突前、上、后间隙均明显大于健侧(P<0.05)。结论: 单侧颞下颌关节滑膜炎患者的患侧髁突间隙均比健侧增宽,且上间隙对双侧关节间隙的对称程度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体静压力对BMSCs/PRF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移植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赵萤, 陈慧, 张旻
    2018, 34(3): 249-25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09
    摘要 ( 237 )   PDF(2027KB) ( 219 )  
    目的: 观察流体静压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BMSCs并进行表面标志物鉴定,并制备细胞膜片。采用全血离心的方法分离兔PRF,构建BMSCs/PRF双膜复合体。将复合体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诱导组以及压力+诱导组。Real-time PCR检测成软骨标志基因Sox-9、Aggrecan 及 Col-II的表达量。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复合体组织学改变。ElectroForce Systems3200力学测量仪测试BMSCs/PRF双膜复合体的弹性模量。结果: 诱导组及压力+成软骨分化诱导组中成软骨标志基因Sox-9、Aggrecan 及 Col-II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压力+诱导组中Aggrecan和Col-II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压力组。HE染色发现,压力+诱导组中软骨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及诱导组显著增高。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压力+诱导组中大量蓝紫色异染的细胞外基质。弹性模量检测发现,压力+诱导组的弹性模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诱导组。结论: 流体静压力可提高BMSCs/PRF双膜复合体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质量及力学性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颞下颌关节疼痛的研究
    陈一楠, 周薇娜, 于林凤, 奚晓菁, 王琛, 张静露
    2018, 34(3): 254-25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0
    摘要 ( 328 )   PDF(871KB) ( 283 )  
    目的: 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颞下颌关节(TMJ)疼痛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单侧TMJ疼痛患者20名与20名正常者平均分为2组,第1组先接受真性TENS(rTENS),后接受假性TENS(sTENS),另1组则相反。测量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0 min双侧TMJ机械痛阈值(MPT)、压力痛阈值(PPT),无痛最大开口度(opening range,OR)和有痛OR。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 患者PPT、无痛OR及有痛OR低于对照组(PPPT=0.034,P无痛<0.001,P有痛<0.001)。患者组疼痛侧MPT及PPT低于对照侧(PMPT<0.001,PPPT<0.001)。rTENS后MPT、PPT、无痛OR、有痛OR均有差异(PMPT=0.003,PPPT<0.001,P无痛<0.001,P有痛<0.001)。结论: TMJ疼痛患者的感觉较敏感,运动功能下降;TENS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阈值和开口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相关性研究
    辜文妍, 贾梦莹, 陈青立, 许颖捷, 吕曜光, 龚忠诚
    2018, 34(3): 258-26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1
    摘要 ( 244 )   PDF(779KB) ( 431 )  
    目的: 探讨反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9例,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伴反牙合患者。将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患者分为可复性关节盘移位、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根据反牙合牙位、反牙合牙形态功能、反牙合牙数目、反牙合牙相对中线关系分组,运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行卡方分析。结果: 反牙合牙位与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有关,前后牙均有反牙合的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患者与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有关(P<0.05);其余分类均无相关性。结论: 反牙合牙位是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病的潜在影响因素,牙合疲劳易诱发关节结构紊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侧后牙正锁牙合、关节弹响与咀嚼肌肌电的相关性研究
    贾梦莹, 邵博, 辜文妍, 陈青立, 吕曜光, 龚忠诚
    2018, 34(3): 262-26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2
    摘要 ( 259 )   PDF(780KB) ( 298 )  
    目的: 探讨单侧后牙正锁牙合、关节弹响与咀嚼肌电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收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组人数40例,单侧关节弹响组人数40例,无关节弹响的个别正常牙合人数40例,分别记录各组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及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 muscle,TA)及咬肌(masseter muscle,MM)的表面肌电值(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并计算出咀嚼肌不对称指数,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组、单侧关节弹响组均与无关节弹响的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研究。结果: 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组锁牙合侧MMP时TA与MM较正常组均有较弱的肌电活动(P<0.05),非锁牙合侧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锁牙合侧咀嚼肌肌电均较非锁牙合侧高(P<0.05)。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组ICP紧咬时锁牙合侧TA及MM肌电活动均较正常组及非锁牙合侧弱。锁牙合组咀嚼肌不对称指数均大于个别正常牙合组。单侧磨牙正锁牙合组较单侧前磨牙正锁牙合组在MMP及ICP咀嚼肌不对称指数高(P<0.05)。单侧关节弹响组在MMP及ICP紧咬时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咀嚼肌肌电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锁牙合与咀嚼肌肌电变化有关,关节弹响与咀嚼肌肌电变化无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复咬合干扰对大鼠咬肌痛觉敏感的易化作用
    莫思怡, 徐啸翔, 曹烨, 颉慧菲, 谢秋菲
    2018, 34(3): 266-26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3
    摘要 ( 241 )   PDF(1275KB) ( 297 )  
    目的: 分析初次咬合干扰对再次咬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痛觉敏感的影响。方法: 于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固0.4 mm厚金属冠,建立咬合干扰;初次干扰2 d后去除,再次干扰2 d或4 d后去除,测试2次干扰前后多个时间点双侧咬肌机械摆头阈值。结果: 初次干扰2 d去除后阈值需8 d恢复至基线;初次干扰2 d 后再次干扰2 d去除,阈值需10 d恢复至基线;初次干扰2 d后再次干扰4 d去除,阈值需19 d恢复至基线;初次假手术后再次干扰4 d去除,阈值仅需12 d恢复至基线。结论: 初次咬合干扰2 d对再次咬合干扰2 d 、4 d致咬肌痛敏有易化作用,表现在延长了再次咬合干扰致咬肌痛敏的恢复时间。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重复咬合干扰易化咀嚼肌痛敏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中血管生成及润滑相关因子的表达
    郭慧琳, 房维, 邓末宏, 龙星
    2018, 34(3): 270-27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4
    摘要 ( 265 )   PDF(1283KB) ( 345 )  
    目的: 探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润滑相关因子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滑膜中的表达。方法: 分离人颞下颌关节滑膜组织,组织块法进行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CD34及CD44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 和荧光定量 PCR分别用于检测VEGF 和 TSP1 蛋白, PRG4, HAS2和HAS3基因的表达。 结果: 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VEGF、CD34和HAS3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但TSP1蛋白、PRG4和HAS2 基因的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高表达,而提高润滑作用的基因表达降低,该现象可能与该病的疾病发展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的矫治
    梅杰, 蒋扬眉, 李运峰, 毕瑞野, 姜楠, 祝颂松
    2018, 34(3): 274-27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5
    摘要 ( 288 )   PDF(1718KB) ( 324 )  
    目的: 探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8例颞下颌关节强直继发牙颌面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手术前后口腔功能、颜面外形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随访12~40月。结果: 所有患儿均实施重建髁突的关节成形术,重建材料包括肋骨肋软骨移植、冠突移植及牵张成骨术,并同时进行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未发现感染、面神经损伤和复发病例。所有患儿的术后张口度明显增大(术前平均2.83 mm,术后12月平均30.5 mm,Z=3.733,P<0.05),咀嚼、吞咽、发音和呼吸等口腔功能在长期随访期间得到明显改善。多数患儿的牙颌面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本研究为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继发牙颌面畸形的治疗提供参考,早期治疗和定期复查对于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的治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失败原因及防治分析——附13例病例报告
    刘慧, 胡露露, 王岳森, 陈青立, 方昌, 帕热克江·帕塔尔, 龚忠诚
    2018, 34(3): 278-28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6
    摘要 ( 264 )   PDF(1874KB) ( 398 )  
    目的: 分析髁突骨折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特点,探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失败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外科收治手术失败的13例髁突骨折病例,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分析并总结治疗失败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13例患者中,感染2例,咬合关系紊乱5例,螺钉松动4枚,钛板断裂1例,张口受限9例,面部不对称下颌偏斜3例。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的失败与术前评估不足、钛板放置位置欠佳、应力集中、术后功能锻炼不足及患者依从性差有关。结论: 髁突骨折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手术失败,掌握髁突骨折治疗的原则和正确方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绞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石涛, 李阳, 郭英, 邢文忠
    2018, 34(3): 282-28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7
    摘要 ( 326 )   PDF(1096KB) ( 473 )  
    目的: 观察采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绞锁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门诊接诊的依据DC/TMD分类和诊断标准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绞锁的34例患者,采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治疗期限为6个月,并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复查时患者最大张口时疼痛程度、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Fricton指数法)和下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 34例关节盘绞锁患者经过再定位咬合板治疗后,最大张口疼痛主诉VAS分值和Fricton指数均显著下降,患者无痛最大开口度显著增加,下颌前伸距离PE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的左右侧方运动距离均有显著增加,且在3个月和6个月复查时保持稳定。结论: 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绞锁,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解除功能障碍,增大下颌运动范围,利于关节盘获得良好的盘突关节,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人AngleⅠ、AngleⅡ1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髁突形态和位置的CBCT对比研究
    陆兴龙, 杨建浩, 张志伟, 刘一鹏, 张月兰, 蔡留意
    2018, 34(3): 286-28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8
    摘要 ( 258 )   PDF(1396KB) ( 455 )  
    目的: 应用CBCT对无主观关节症状的成人AngleⅠ类、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形态位置进行对比观察研究。方法: 选择AngleⅠ类、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9例行CBCT扫描,应用CBCT专用软件Invivo 5.0分析测量颞下颌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颞下颌关节窝的深度、髁突最大近远中径和最大内外径等相关参数,并运用SPSS 21.0软件包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AngleⅠ类、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形态位置差异。结果: AJS(mm)在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1类组间和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2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JS(mm)在3组中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MF(mm)在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1类组间和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2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mm)在AngleⅠ类组与AngleⅡ1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AngleⅠ类组主要表现居中位,占50%;AngleⅡ1类组和AngleⅡ2类组主要表现为髁突后移位,分别占55%、84%。结论: AngleⅡ1类和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大于AngleⅠ类;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后间隙小于AngleⅡ1类,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后间隙小于AngleⅠ类;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的颞下颌关节后移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MD 患者前牙咬合型与颞下颌关节的CBCT测量分析
    李菁, 舒维娜, 刘海鹏, 惠学琴
    2018, 34(3): 290-29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19
    摘要 ( 283 )   PDF(1112KB) ( 237 )  
    目的: 利用CBCT对比TMD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分析髁突-关节窝位置形态与前牙咬合的关系。方法: 对47例患者进行CBCT影像学检查,测量患者双侧关节间隙、关节窝深度。从髁突位置形态变化、关节窝深度,分析患者前牙咬合型与TMD的关系。结果: CBCT显示所有患者双侧关节对称。前牙咬合异常与髁突位置变化有相关性,其中深覆盖深覆牙合患者及深覆盖患者髁突明显后移位(P=0.011,P=0.0004)。前牙咬合正常的患者髁突骨质发生骨关节病的几率增大(P=0.005)。结论: TMD 的病因复杂多样,咬合异常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张颖, 符策广, 卢锦芬, 张清彬
    2018, 34(3): 294-29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20
    摘要 ( 320 )   PDF(1097KB) ( 541 )  
    目的: 应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比较使用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随机分2组,分别采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半年、治疗结束后1年复查,记录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张口度的变化,对比两种咬合板治疗的疗效。结果: 稳定性咬合板对治疗关节疼痛、张口受限的效果优于Twin-block咬合板(P<0.05);Twin-block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的效果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5)。结论: 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关节疼痛及张口受限效果较好,twin-block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好,两种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各有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稳定性咬合板在颞下颌关节盘穿孔术后的应用研究
    米热古丽·图尔荪江, 李健, 龙星, 柯金, 孟庆功, 蔡恒星, 吴春, 徐玉丽, 冉明, 邓末宏
    2018, 34(3): 298-30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21
    摘要 ( 241 )   PDF(1212KB) ( 281 )  
    目的: 探寻在颞下颌关节盘穿孔术后应用稳定性咬合板对髁突改建的作用。方法: 选取35例关节盘穿孔患者(50侧关节),术后咬合板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术后未应用咬合板治疗的患者分为对照组。随访3、6、12个月,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评定髁突术前的破坏程度和术后的改建程度,SPSS21.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髁突改建,观察组的改建程度比对照组修复速度快,修复程度高。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术后进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可以促进髁突骨质改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髁突骨软骨瘤的诊治及影像学分析
    凌彬, 王冰, 邵博, 龚忠诚,
    2018, 34(3): 302-30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22
    摘要 ( 313 )   PDF(1491KB) ( 591 )  
    目的: 自2010~2017年回顾性研究6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涉及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学表现、治疗方式和复发情况。方法: 研究选取X线、螺旋CT或核磁共振扫描符合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研究中包含1名男性患者和5名女性患者,病变累及左右侧比例为5∶1。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4.6岁)。6例患者中有4例病变位于髁突上内侧。5名患者选择髁突高位切除术,1例选择髁突全切除术。所有病例采用耳前及耳颞联合入路。随访周期为1~7年,没有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渐进性面部不对称是髁突骨软骨瘤的显著特征。髁突高位切除术和髁突全切除术都可作为治疗选择。当肿瘤发生于髁突上方或上内侧,下颌骨偏斜不明显,仅需要髁突高位切除即可,患者面部不对称可在术后逐步恢复;如果下颌骨偏斜显著,导致面型偏斜或咬合错乱,则需要实施髁突全切除术及正颌手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髁突形态过小与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刘乙澍, 刘木清, 雷杰, 傅开元
    2018, 34(3): 307-31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23
    摘要 ( 300 )   PDF(1744KB) ( 414 )  
    目的: 回顾无明确已知病因的单侧髁突发育不良样改变病例,探讨髁突形态过小与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来我科就诊的无明确已知病因的单侧髁突形态过小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其临床特点、CBCT及MRI影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共纳入42名患者(男9例,女33例)。平均年龄22.98岁。39名患者(92.86%)曾有TMD症状,34名患者(80.95%)存在TMD体征。CBCT显示形态过小侧与对侧髁突在前后径、髁头高度及髁突高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检查显示形态过小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比率明显高于对侧(P<0.001),并且变形及移位更严重。结论: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可能是获得性髁突发育不良的风险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颞下颌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邓力, 孙广平, 张清彬, 张颖, 何霞
    2018, 34(3): 311-31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24
    摘要 ( 229 )   PDF(1038KB) ( 233 )  
    目的: 观察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颞下颌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炎患者50例,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颞下颌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各时点最大张口度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相当。结论: 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导板在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中的应用
    马文, 李燕妮, 侯敏, 付帅, 张长彬, 崔庆赢, 宋大立, 戴智, 程家龙, 林阳阳, 黎明
    2018, 34(3): 314-31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25
    摘要 ( 278 )   PDF(2877KB) ( 375 )  
    目的: 探讨使用数字化技术设计和制作个性化定制导板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基于患者CT数据,联合运用软件Mimics 19.0(Materialise,Belgium)及Geomagic studio 2014 (Geomagic Inc,America) 设计及制作个性化导板,并用3D打印机输出导板,用于手术中定位截骨。结果: 将数字化导板技术用于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引导术中截骨,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精确度,同时也保护了重要组织结构。结论: 数字化导板技术为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研究
    不同大块充填树脂对Ⅱ类洞龈壁密合性的影响
    张磊, 曹佩琳, 潘伊莎, 陈瑞甜, 邹佳沅, 赵小娥, 王正直, 陈智
    2018, 34(3): 319-32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26
    摘要 ( 312 )   PDF(1143KB) ( 314 )  
    目的: 研究不同的大块充填树脂对Ⅱ类洞修复体龈壁密合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收集28颗被拔出的人类第三磨牙。每颗离体牙分别制备出近中邻颌面洞和远中邻颌面洞2个标准的Ⅱ类洞(2 mm×3 mm×4 mm)。总共56个Ⅱ类洞随机分为7组(n=8),分别使用2种低黏型和3种高黏型大块充填树脂充填作为实验组,两种传统树脂充填作为对照组。固化的同时对修复体进行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AE)的检测,记录从固化开始到1000 s内间隙产生时的声学信号。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每个Ⅱ类洞修复体龈壁进行密合性的检测。将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低黏型大块充填树脂(B组;C组)的声发射事件数(15.7;17.6)和裂隙比(16.1;14.1)显著低于其他种类树脂(P<0.05),在Ⅱ类洞充填时,低黏型大块充填树脂拥有更好的龈壁边缘密合性。声发射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为0.941。结论: 使用低黏型大块充填树脂充填Ⅱ类洞时,龈壁会获得更好的密合性。声发射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被协同用于对树脂修复体密合性的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P-17多肽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致牙周炎进展的作用
    柯晓菁, 雷浪, 闫福华,
    2018, 34(3): 323-32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27
    摘要 ( 332 )   PDF(2172KB) ( 320 )  
    目的: 探究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的抑制剂LP-17多肽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 gingivalis-LPS)诱导的小鼠牙周炎进展的作用。方法: 在C57BL/6小鼠上颌第二磨牙龈沟内隔日注射P. gingivalis-LPS(10 μg),构建实验性牙周炎模型。每日给予腹腔注射LP-17(10 mg/kg),对照组注射PBS。14 d后处死小鼠,收集牙槽骨,micro-CT测量牙槽骨的吸收量,HE染色检测牙周组织的病理学表现,TRAP染色检测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的数目,免疫组化检测牙周组织中TREM-1的表达情况。结果: 龈沟内注射P. gingivalis-LPS成功诱导了小鼠的实验性牙周炎。LP-17多肽能够减轻牙周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变性程度,抑制牙周组织中TREM-1的表达,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和牙槽骨吸收量。结论: LP-17多肽可以减轻P. gingivalis-LPS诱导的牙周炎症反应,延缓牙周炎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颏部骨折与下颌尖牙萌出的相关性研究
    杨柳小溪, 李祖兵,
    2018, 34(3): 327-33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3.028
    摘要 ( 316 )   PDF(1282KB) ( 223 )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下颌尖牙萌出前后,儿童颌部骨折的骨折线位置变化情况,探索下颌尖牙的萌出与儿童颏部骨折的关系和儿童颏部骨折的新特点。方法: 首先界定颏部骨折范围,然后收集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2年5月1日~2016年5月1日间因颏部骨折(可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而就诊的儿童(年龄≤12岁),根据影像资料判断骨折线位置与尖牙牙胚、正中联合、颏孔的关系。记录患者术后复诊情况、复诊时间,对于未复诊患者采取电话联系方式询问患者愈后恢复情况。采用统计软件将以上数据准确统计并进行分析。结果: 一共有80名儿童符合要求进而纳入此研究,其中男57人,女23人,性别比例为2.47∶1。受伤原因以不慎摔倒为最主要原因(51.2%)。下颌尖牙未萌出患者中以骨折线位于尖牙牙胚和正中联合为主,分别占66.17%和39.70%。下颌尖牙已萌出患者中以骨折线位于正中联合为主,12人中有8例,占66.66%。下颌尖牙萌出前后,骨折线发生在尖牙胚的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3<0.05)。治疗方法与颏部骨折愈后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1.000)。结论: 男童比女童更易发生颏部骨折,其中最容易引起颏部骨折的原因是不慎摔倒。儿童颏部骨折的骨折线位置会随着下颌尖牙是否萌出而有所改变,在下颌尖牙未萌出时,骨折易发生在尖牙牙胚附近累及尖牙;一旦下颌尖牙萌出,骨折便不再容易发生在尖牙附近,以累及正中联合为主。综合患儿术前受伤情况、是否伴有并发症和家属意愿来决定治疗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