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特约述评
    口腔疣状癌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唐瞻贵, 陈娟
    2018, 34(7): 687-69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01
    摘要 ( 481 )   PDF(2200KB) ( 377 )  
    口腔疣状癌(oral verrucous carcinoma,OVC)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改变和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常表现为缓慢增大,灰白色的疣状增生物,主要好发于上、下颌牙龈及其附近黏膜皱褶处。本文从口腔疣状癌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分型、病理学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Krüppel样因子4在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及口腔鳞状细胞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玲燕, 叶盛佳, 叶雁翎, 方平娟
    2018, 34(7): 692-69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02
    摘要 ( 324 )   PDF(831KB) ( 210 )  
    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s 4, KLF4)是一种在全身多处表达的锌指转录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胚胎发育及肿瘤发生等众多重要生理病理过程,其在口腔中也有特异性表达。本文从KLF4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在成牙本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裂牙诊疗进展
    陈功培, 俞青, 杨卫东, 杨亚萍, 华芳
    2018, 34(7): 695-69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03
    摘要 ( 408 )   PDF(840KB) ( 461 )  
    近年来,隐裂牙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已经成为成年人后牙缺失的第三大病因。隐裂牙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及时发现,就诊时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从而累及牙髓, 严重者还可导致牙体劈裂拔除;即使裂纹可明确诊断,由于临床医生无法准确判断裂纹深度,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和判断预后造成了诸多困扰。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隐裂牙的诊疗进展,本文对隐裂牙诊疗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纯钛或钛合金种植材料表面不同纳米结构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蔡彦坤, 郑国莹, 隋磊
    2018, 34(7): 699-70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04
    摘要 ( 225 )   PDF(840KB) ( 257 )  
    种植材料表面可通过多种处理方法得到不同形态的纳米级结构,从而对细胞成骨相关的生物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纯钛或钛合金种植材料表面不同形态的纳米结构对细胞成骨相关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期为种植体表面形貌的进一步改良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多巴胺功能化修饰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
    路政宽, 陈天杰, 刘红, 刘称称, 王娜, 刘秀菊
    2018, 34(7): 703-70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05
    摘要 ( 261 )   PDF(958KB) ( 282 )  
    鉴于现阶段植入材料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科研工作者利用聚多巴胺二次反应平台对植入材料进行功能化修饰来弥补其不足之处,本文就近年来聚多巴胺在功能化修饰口腔及骨科植入材料、支架植入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干细胞研究
    布比他丁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膜向分布及迁移能力的研究
    叶舒, 麦宇芸, 权晶晶, 胡晓莉, 张晓磊
    2018, 34(7): 707-71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06
    摘要 ( 275 )   PDF(1824KB) ( 205 )  
    目的:研究药物布比他丁(Blebbistatin)能否调节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表面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 (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向胞膜分布,从而促进大鼠BMSCs的迁移。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Blebbistatin处理细胞15、30、45、60 min,设置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CXCR4表达;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测定成骨诱导前期培养基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待诱导完成进行茜素红染色。结果: 处理组细胞表面CXCR4表达率明显升高(P<0.01),且呈时间依赖性;15、30和60 min组细胞迁移效率升高(P<0.01)。成骨诱导期间各组间ALP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至21 d时各组均形成大量钙化结节。结论: Blebbistatin能促进BMSCs表面CXCR4向胞膜分布,并能提高BMSCs的迁移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血清培养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提取液对牙髓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王莹, 徐燕, 庞罡, 叶兴如, 何家林, 谢贤哲
    2018, 34(7): 712-71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07
    摘要 ( 219 )   PDF(2802KB) ( 160 )  
    目的: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使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提取液(platelet-rich fibrin extract,PRFe)对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健康志愿者的阻生齿中分离培养hDPSCs,经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技术对其鉴定。实验组中使用含PRFe不含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α-最低必须培养基(α-minimal essential medium,α-MEM),对照组中使用含10%FBS的α-MEM。噻唑蓝(methyl thiazo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培养1~7 d的细胞增殖情况。成骨能力的测定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的表达。结果: hDPSCs高表达CD44、CD90和CD105,低表达CD34和CD45。两种培养基培养细胞形态相似,实验组的细胞形态更为纤长。随着诱导时间的增加,两组的成骨分化能力均上调(P<0.05),实验组成骨分化能力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适宜浓度PRFe能够维持hDPSCs增殖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种植学研究
    不同骨挤压手术设计对种植术后骨改建的影响
    朱宇驰, 王雨薇, 郭晓东, 包崇云, 王了
    2018, 34(7): 717-72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08
    摘要 ( 300 )   PDF(2321KB) ( 182 )  
    目的:研究不同骨挤压手术设计对术后种植体稳定性以及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明确骨挤压的手术设计对于术后骨改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使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级差备洞(对照组)、改良骨挤压(实验组A)、常规骨挤压(实验组B)于CD1小鼠愈合拔牙窝内植入相同种植体,并于术后(0、3、21 d)处死小鼠,制备组织学染色切片并检测种植体稳定性。结果: 实验组B术后3 d TRAP染色阳性信号强于实验组A及对照组,并且术后21 d种植体颈部观察到明显骨吸收,术后种植体稳定性也明显低于实验组A。结论: 通过减小骨挤压后种植窝与种植体的直径差有利于减少术后骨吸收的发生,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浓缩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葛林虎, 方颖, 查骏, 李军, 万绵佳, 王丽萍
    2018, 34(7): 721-72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09
    摘要 ( 248 )   PDF(2404KB) ( 223 )  
    目的:研究浓缩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runt转录相关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浓缩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和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浓缩生长因子对成骨细胞增殖和BSP、Runx2、ALP基因表达的影响;建立大鼠股骨种植体骨结合模型,应用Micro-CT扫描测定标本骨矿密度、骨体积百分比等数据。结果: 浓缩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相关基因BSP、Runx2、ALP的表达。种植体植入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浓缩生长因子组骨矿密度、骨体积百分比、骨小梁数量和成骨界面面积均显著升高。结论: 浓缩生长因子可能通过增加成骨相关基因表达而促进大鼠种植体骨结合,浓缩生长因子是一种安全、无排斥反应的理想生物膜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鼠微螺钉种植体周围炎外周血中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变化
    李娜, 林崇翔, 丁熙, 邵侠, 赵瑜, 屠呈威
    2018, 34(7): 726-72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0
    摘要 ( 219 )   PDF(1561KB) ( 260 )  
    目的:建立大鼠股骨微螺钉种植体周围炎模型,检测其外周血中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方法:1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炎症组、空白组(n=4),正常组和炎症组单侧股骨远心端植入微螺钉种植体1枚,炎症组在植入种植体后用丝线环扎种植体颈部并使种植体上端暴露于体表外;正常组在植入种植体后严密缝合,植体不外露;空白组仅进行麻醉、切开及缝合等对照处理,未植入种植体。术后第4周取样、采血,拍摄X线片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Foxp3+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在T淋巴细胞(CD4+)中的比例。结果: 炎症组大鼠种植体周围出现炎性肉芽组织,X线片显示植体颈部周围皮质骨有角形吸收,其外周血中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为(0.66±0.32)%,显著低于正常组(2.69±1.19)%和空白组(4.06±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股骨远心端微螺钉种植体周围炎模型造模成功;该动物模型外周血中Foxp3+调节性T细胞在数量上存在异常,可能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牙区单颗种植义齿邻接关系稳定性的研究
    杜瑞钿, 刘森庆, 李红文, 傅云婷, 王晓彦, 耿发云
    2018, 34(7): 730-73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1
    摘要 ( 242 )   PDF(1463KB) ( 195 )  
    目的:研究后牙区单颗种植义齿在修复1年后与邻牙之间邻接关系的改变,并探讨其原因。方法:选择上下颌后牙区单颗牙缺失行种植修复患者147例,安装永久修复体时使用牙线确认近远中邻接关系理想,1年后复诊,使用牙线再次检查所有修复体近远中的邻接关系,并按理想、过松、无接触3种结果记录。计算邻接关系变化的发生率,比较复诊时近中与远中、前磨牙和磨牙邻接关系状况有无差异,并探讨造成邻接关系改变的原因。结果: 随访期内所有种植义齿未发现机械并发症;邻接关系发生改变的邻接面有78个,发生率29.59%,其中近中面发生率26.53%,远中面32.65%,前磨牙发生率18.18%,磨牙发生率38.89%。统计结果表明近中与远中邻接关系发生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前磨牙和磨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牙区单颗种植义齿修复后邻接关系发生改变概率大,应在治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减少引发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种植体联合上颌窦内提升:中期临床效果观察
    孟展, 张越, 魏洪武, 郭水根, 岑雯, 王轶, 黄江琴
    2018, 34(7): 734-73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2
    摘要 ( 214 )   PDF(2537KB) ( 240 )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3 mm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16例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3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26枚短种植体,随访5~6年,观察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情况。结果: 26枚短种植体5年存留率为96.2%,随访期间种植体颈部近中平均骨增加(0.14±0.15) mm,远中平均骨吸收(-0.03±0.17) mm,联冠修复与单冠修复、游离端与非游离端远中骨吸收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明显异常。结论: 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短种植体,中期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数字化影像技术研究
    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
    王丽霞, 申静, 韩磊, 乐鑫, 高静
    2018, 34(7): 738-74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3
    摘要 ( 233 )   PDF(1420KB) ( 151 )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人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区解剖形态,为根分叉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3颗下颌第一磨牙的CBCT 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测量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开口下2 mm的宽度、根柱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根柱长度舌侧(3.06±0.71) mm大于颊侧(2.48±0.74) mm;根分叉开口下2 mm的宽度颊侧 (1.63±0.55) mm大于舌侧 (1.08±0.46) mm;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根柱长度、根分叉开口下2 mm的宽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颊侧相比,下颌第一磨牙舌侧根分叉开口下2 mm的宽度更窄,根柱更长,且两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以期为根分叉病变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锥形束CT数字化模拟技术在阻生牙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吴亮颖, 刘坚, 张卫平, 张昀, 宋天柱, 路贵忠
    2018, 34(7): 742-74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4
    摘要 ( 226 )   PDF(1252KB) ( 216 )  
    目的:回顾性分析锥形束CT(cone beam-CT,CBCT)数字化模拟技术在口腔外科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3月我院口腔外科下颌第三磨牙水平低位阻生牙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患者。研究组应用基于CBCT的数字化模拟技术指导进行阻生牙拔除,对照组应用传统CBCT影像辅助进行阻生牙拔除,比较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锥形束CT的数字化模拟技术在口腔外科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医师可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测了解,为制定正确完善的治疗方案和有效的医患沟通提供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螺旋CT三维重建和MRI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比较
    雷欣, 邓书海, 关崧华, 黄辉, 陈玉婷, 刘虹
    2018, 34(7): 746-75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5
    摘要 ( 196 )   PDF(1380KB) ( 157 )  
    目的:探究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重建和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下颌骨髁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9例疑似髁突骨折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三维螺旋CT、MRI检测,观察患者髁突骨折类型、移位情况、软组织损伤情况,以患者术中诊断作为评定金标准,对比CT、MRI诊断髁突骨折类型、移位类型、软组织损伤诊断效能。结果: CT检测Ⅰ类骨折65.22%,Ⅱ类骨折21.74%,Ⅲ类骨折13.04%,MRI结果显示,Ⅰ类骨折占71.01%,Ⅱ类骨折占17.39%,Ⅲ类骨折占11.59%;CT检测骨折移位Ⅰ型39.13%,Ⅱ型28.99%,Ⅲ型31.88%;MRI检测Ⅰ型36.23%,Ⅱ型26.09%,Ⅲ型37.68%;CT、MRI骨折类型、移位类型检出对比无明显差异;MRI在骨髓水肿方面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以手术诊断作为评定金标准,MRI检测骨髓水肿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 CT、MRI在检测髁突骨折类型以及骨折移位类型方面准确度均较高,两种影像学检测诊断价值相似,MRI还可有效反应患者关节囊内损伤情况,可用于下颌骨髁突骨折软组织损伤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的临床及CT影像学分析
    曹雅, 王铁梅, 韩超, 孙国文, 杨功鑫, 吴大明, 林梓桐, 王从跃
    2018, 34(7): 751-75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6
    摘要 ( 235 )   PDF(1563KB) ( 249 )  
    目的: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近3年来收治的10例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DA)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10例DA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部位,手术治疗方式,术后随访结果。影像学分析包括病变的大小、形态,颌骨膨胀方向、牙齿移位及牙根吸收情况、病变区有无阻生牙、行SCT检查的患者SCT图像上病变的CT值,并对10例DA进行影像学分型。结果: 10例DA患者,病变均位于上颌骨前牙及前磨牙区,CT影像上均表现为蜂窝型,内部均可见索条、分隔影像,颌骨显示颊侧膨隆;10例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为DA。10例患者均行颌骨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具有特征性蜂窝状CT表现,其CT表现与其病理学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口腔医学研究
    儿童橡皮障在乳牙根管治疗术中的临床价值
    刘琼, 钱虹, 任飞, 方静娴, 刘河娣, 吴小明
    2018, 34(7): 756-75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7
    摘要 ( 375 )   PDF(800KB) ( 244 )  
    目的:探讨儿童橡皮障在乳牙根管治疗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橡皮障隔湿组以及棉卷+吸唾隔湿组各40例,分别记录两组的FrankI治疗依从性评分、Houpt治疗全过程依从性评分、椅旁操作时间以及术后意愿。结果: 两组的FrankI治疗依从性无差异,两组的Houpt治疗全过程依从性评分、椅旁操作时间以及术后意愿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橡皮障隔湿组的儿童治疗依从性更高,椅旁操作时间更短,大多数儿童愿意再次使用橡皮障隔湿。结论: 儿童橡皮障的使用能够减少乳牙根管治疗术的椅旁操作时间以及提高儿童的治疗配合度,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透明冠在乳下切牙及乳尖牙龋损修复中的初步探讨
    徐树森, 孙晶, 张苹, 郭阁
    2018, 34(7): 759-76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8
    摘要 ( 259 )   PDF(1780KB) ( 198 )  
    目的:探讨与分析透明冠修复乳下切牙及乳尖牙大面积龋损的可行性及疗效,并与直接树脂充填法进行对比。方法:选取乳下切牙及乳尖牙大面积龋损的患儿50例(132颗患牙),按治疗所用方案分为两组,透明冠组:63颗患牙;树脂充填组:69颗患牙。分别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复查比较两组修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复查,两组修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2个月复查,透明冠组修复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树脂充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上切牙透明冠可用于修复乳下切牙及乳尖牙大面积龋损,且临床修复效果更优于直接树脂充填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束缚下自闭症患儿龋齿治疗效果的评估
    谭军艳, 徐文娣, 滕琦, 栾晓玲
    2018, 34(7): 763-76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19
    摘要 ( 210 )   PDF(803KB) ( 213 )  
    目的:评估束缚下自闭症患儿龋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6年10月在青岛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自闭症患儿。在束缚下对患儿进行龋齿治疗,并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复查,统计出现充填体缺陷、继发龋、再发龋、新发龋的牙齿数量。结果: 共有69名患儿303颗龋齿纳入本研究,充填体缺陷、继发龋、再发龋主要集中在深龋治疗6个月后发生,共有28例;新发龋则从3个月内即开始发生,随时间呈逐渐增多趋势。结论: 自闭症患儿于束缚下治疗龋齿可得到较好疗效,治疗时需同时加强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生物陶瓷材料用于年轻恒牙牙髓切断术的效果评价
    丁美丽, 秦满, 郑佳佳, 张红梅, 林碧琛, 陈小贤
    2018, 34(7): 766-77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20
    摘要 ( 278 )   PDF(2271KB) ( 334 )  
    目的:评价生物陶瓷iRoot BP Plus用于年轻恒牙牙髓切断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因复杂冠折就诊的7~12岁儿童39例,随机分组,牙髓切断术中分别应用iRoot BP Plus(试验组,22颗)和氢氧化钙类制剂(对照组,19颗)盖髓,术后1、3、6、12个月复查,观察术后症状、钙化桥形成及牙根发育等,计算两组患儿临床及影像学成功率。结果: 试验组术后12个月临床及影像学成功率均为100.0%,对照组术后6个月成功率为100.0%,术后12个月成功率为9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3个月内均形成钙化桥。结论: iRoot BP Plus作为盖髓剂用于年轻恒牙牙髓切断术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良好的操作性能可提高椅旁诊疗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涎腺疾病研究
    口内入路行颌下腺导管深部结石取出术
    宋娟, 邓末宏
    2018, 34(7): 771-77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21
    摘要 ( 227 )   PDF(806KB) ( 246 )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行颌下腺导管深部结石取出术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诊断为颌下腺导管深部结石并经口内入路行结石取出术者随访,对术后短期并发症,长期随访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共81例颌下腺导管深部结石经口内入路完成结石取出术,术后24~36 h口内伤口有少量渗血,未经特殊处理,出血自行停止,34例术后感患侧舌尖麻木,83例患者术后第2天感舌活动受影响。术后1个月65例复诊,患者未诉口干症状,伤口均愈合良好,舌体运动无明显受限,舌尖无麻木感,患侧舌下区无明显肿大。进食时患侧颌下区肿大症状治愈,43例挤压患侧颌下腺可见颌下腺导管口有明显唾液流出。结论: 口内入路行颌下腺导管结石取出术手术成功率高,手术并发症少,避免颌面部疤痕、能保留腺体功能的优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通道蛋白5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5在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再通后表达的实验研究
    唐学敏, 孙长华, 朱玉红, 王晶, 杨勇, 丁长玲, 左金华
    2018, 34(7): 774-77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22
    摘要 ( 246 )   PDF(3876KB) ( 137 )  
    目的:研究大鼠腮腺在不同的导管结扎时间点再通后的再生能力,探讨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AQP5)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在腮腺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腮腺主导管,分别在结扎7 d(A组)、结扎14 d(B组)、结扎21 d(C组)再通后取不同时间点(0、1、 3、 5、 7、 10、 14、 21、 28 d)腮腺标本,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观察腺体组织的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等方法研究AQP5和PDCD5在腮腺中的表达规律。结果: 腮腺主导管结扎再通后3组均出现腺体再生现象,结扎7 d和14 d组的腮腺再通后AQP5表达逐渐增多,可分别在再通后第14天和第21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结扎21 d组,在再通28 d后仍未能完全恢复。PDCD5在腺体再通后随导管的凋亡出现增高趋势,3组分别在再通后第5天、第10天、第14天达到最高水平,B组峰值最大,C组其次,A组峰值最小。结论: 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时间越久,其再生能力越差,AQP5的表达是腮腺组织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腺体再生过程中导管样结构发生凋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正畸学研究
    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高低角骨面型颌骨垂直向变化比较
    刘静, 肖丹娜, 张淋坤, 高辉
    2018, 34(7): 780-78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23
    摘要 ( 256 )   PDF(898KB) ( 253 )  
    目的:比较骨性Ⅲ类高低角患者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颌骨垂直向形态特征的差异。方法:选取处于高峰前期,高峰期,高峰后期骨性Ⅲ类高角和低角患者,高角组每分期各30例,低角组每分期各30例,对其治疗前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 高角组:PP-FH角, MP-FH角,Y轴角测量均值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PP-FH角整体呈减小趋势,MP-FH角, Y轴角整体呈增大趋势;后前面高比测量均值变化先减小后增大,整体呈增减小趋势。以上变化除高峰前期和高峰后期比较外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低角组:PP-FH角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整体呈增大趋势;MP-FH角,Y轴角测量均值变化逐渐减小;后前面高比均值变化逐渐增大。以上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高角组和低角组牙合平面均依次减小,且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性Ⅲ高低角骨面型颌骨垂直向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4种光固化纳米树脂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的临床比较研究
    韩磊, 赵丹, 季骏
    2018, 34(7): 784-78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24
    摘要 ( 286 )   PDF(1386KB) ( 239 )  
    目的:比较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Tetric-N纳米瓷化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4种材料在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时的操作时间和临床稳定性,为临床选择合适附件粘接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将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6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人。A组采用3M Adper SingleBond2粘接剂和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粘接附件,B组采用3M Adper SingleBond2粘接剂和Filtek Z350XT纳米流动树脂,C组采用Tetric N-bond粘接剂和Tetric N-cerum纳米瓷化充填树脂,D组采用Tetric N-bond粘接剂和Tetric N-flow纳米瓷化流动树脂。记录粘接每组附件所需的操作时间,评价粘接后、粘接后1个月、粘接后6个月、粘接后9个月和12个月后4组附件的脱落情况。结果: 应用流动树脂粘结附件的操作时间较充填树脂短(P<0.01);使用同种树脂粘接优化附件和传统附件在脱落率方面无明显差异;4种材料的脱落率在粘接时、粘接后1个月、粘接后6个月时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粘接后9个月和粘接后12个月,流动树脂相比充填树脂脱落率较高(P<0.01)。结论: 流动树脂临床操作时间短,4种粘接材料在治疗初期的稳定性均达到满意的效果,但充填树脂在治疗后期的稳定性更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龋病学研究
    厚朴酚抑制变形链球菌及釉质碳酸脱矿的研究
    孔晶晶, 梁向阳, 李春年, 代鑫鹏, 马向涛
    2018, 34(7): 788-79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25
    摘要 ( 227 )   PDF(3260KB) ( 238 )  
    目的:观察变形链球菌对碳酸饮料导致的脱矿牙釉质的脱矿加速情况,通过加入厚朴酚液,抑制变形链球菌进而减慢釉质块的脱矿情况,为临床中碳酸饮料所致牙釉质脱矿的患者,减缓牙釉质继续脱矿致龋选择疗效较好的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参考。方法:将因正畸拔除的前磨牙截根,将牙冠制备成5 mm×5 mm×2 mm的近远中釉质块,每日置于碳酸饮料雪碧中30 min×4次,每次间隔2 h,连续3周,制备人工脱矿模型。将脱矿后的釉质块置于人工唾液中37 ℃恒温水浴,使之形成获得性膜。所有釉质块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变形链球菌混悬液组(B组),菌液A值=1,变形链球菌混悬液+厚朴酚组(C组),厚朴酚浓度为6.3 mg/L,每组20个,于37 ℃厌氧箱培养3周后,显微硬度仪检测牙釉质表面硬度,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表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牙釉质的荧光图像。结果: A、B、C三组釉质块脱矿后较脱矿前显微硬度值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处理后,A组和C组釉质块显微硬度值无显著差异,且两组数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B组釉质表面粗糙,大量釉柱断裂形成大小不等的孔隙,大量细菌附着,A组釉质表面部分孔隙变浅甚至消失,C组釉质表面孔隙明显减少,少量细菌附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组荧光染料沉积多,荧光面积和荧光强度大,A组和C组荧光染料沉积较B组少,荧光面积和荧光强度小。结论: 变形链球菌能够加速碳酸性脱矿牙釉质的脱矿速度;厚朴酚能够通过抑制变形链球菌,减慢碳酸性脱矿牙釉质的脱矿速度,进而减缓龋病的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研究
    纯镁阳极氧化膜层不同后处理的细胞相容性
    刘继光, 李翀乾, 张慧明, 李慕勤, 沈柏芳, 林叶
    2018, 34(7): 793-79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26
    摘要 ( 215 )   PDF(1989KB) ( 141 )  
    目的:通过对纯镁阳极氧化膜层表面进行不同后处理,期望提高复合膜层的耐腐蚀性及细胞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纯镁阳极氧化处理(A组)、纯镁阳极氧化-硅烷处理(B组)、纯镁阳极氧化-硅烷-植酸处理(C组)、纯镁阳极氧化-硅烷-植酸载铜处理(D组)。采用扫描电镜法研究膜层形貌,激光共聚焦法观察细胞骨架及铺展情况,CCK-8法检测不同膜层表面的细胞粘附、增殖能力。结果: 通过对纯镁阳极氧化膜层表面进行硅烷、植酸、载铜处理,有效地减少了其表面的孔隙,其中D组﹥C组﹥B组﹥A组;各膜层表面细胞铺展、粘附、增殖情况皆为C组﹥D组﹥B组﹥A组。结论: 纯镁阳极氧化-硅烷-植酸载铜膜层封孔最好,细胞活性较好,硅烷-植酸处理组膜层细胞生物活性最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案例报告
    腮腺区毛母质细胞瘤1例
    马丽娟, 杨兰, 王志强, 董仙, 黄英博
    2018, 34(7): 798-80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18.07.027
    摘要 ( 257 )   PDF(1732KB) ( 268 )  
    毛母质细胞瘤为皮肤少见的良性肿瘤。本文结合我科一例毛母质细胞瘤的临床病例做总结分析,对毛母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