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约述评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中囊肿的处理策略
    柳忠豪, 周文娟
    2023, 39(4): 289-29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1
    摘要 ( 267 )   PDF(8379KB) ( 318 )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通过剥离提升上颌窦底壁的黏膜,形成容纳血液和骨移植材料的空间,从而增加上颌后部骨高度以满足种植体植入的需求。该技术包括经外侧壁开窗入路提升和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两种术式,受诸如上颌窦底黏膜厚度、窦底解剖形态、上颌窦病变等的影响,其中上颌窦囊肿的存在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手术风险。目前对于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是否对囊肿进行处理以及如何进行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针对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术中遇到的上颌窦囊肿问题的不同处理策略做一概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龈壁提升术对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婧秋, 何舒奇
    2023, 39(4): 295-29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2
    摘要 ( 469 )   PDF(1328KB) ( 364 )  
    龈下牙体缺损主要由龋坏或冠折引起,传统修复方法因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预后不佳。随着数字化技术、粘接材料的发展及微创修复理念的普及,龈壁提升术(deep margin elevation,DME)作为龈下牙体缺损的微创修复方法,其高效便捷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师的关注。本文从龈壁提升材料、术后边缘完整性及是否侵犯生物学宽度等方面作一综述,介绍DME对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熟恒牙牙髓炎活髓保存治疗的研究与应用
    李泽齐, 刘青梅
    2023, 39(4): 300-30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3
    摘要 ( 213 )   PDF(1593KB) ( 326 )  
    保存活髓对于成熟恒牙的长期保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牙髓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开展牙髓微创治疗,保存剩余健康牙髓组织,成为成熟恒牙牙髓炎治疗的新目标。本文将从成熟恒牙牙髓炎的分类、治疗方法、预后影响及激光应用等方面,对成熟恒牙活髓保存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概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颈部外吸收的诊断及生物学机制
    李雯雯, 马文盛
    2023, 39(4): 304-30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4
    摘要 ( 215 )   PDF(1010KB) ( 189 )  
    牙颈部外吸收是一种起始于根颈部的特殊类型牙根外吸收,由破牙细胞活动引发牙体硬组织破坏。牙颈部外吸收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最初仅涉及牙周韧带、牙骨质和牙本质,逐步进展牙髓组织也可能受到影响。由于早期病变往往表现为潜伏性,可能会被忽视,直到晚期出现症状才被发现。本文针对牙颈部外吸收的诊断及生物学机制进行阐述,旨在为牙颈部外吸收的预防及早期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肿瘤学研究
    cyclin D1表达模式深度学习识别和预测模型对HPV阴性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杨可, 孙雅楠, 胡雅英, 吕宜楠, 郑小风, 李易玮, 张佳莉
    2023, 39(4): 308-31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5
    摘要 ( 166 )   PDF(3324KB) ( 139 )  
    目的: 通过评估cyclin D1的表达状态与HPV阴性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口咽鳞状细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PSCC)患者预后的关系,建立基于cyclin D1表达模式的图像识别评分和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610例HPV阴性OSCC和OP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比较cyclin D1在不同评价方式以及联合p16/p53表达等多种因素评价体系下患者总体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的差异,检测cyclin D1对OSCC、OPSCC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利用YOLOv5图像识别算法建立cyclinD1表达模式评分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用DeepHit和DeepSurv算法分别建立预后模型。结果: cyclin D1在OSCC和OPSCC癌巢中存在三级表达模式。该表达模式与OSCC(P<0.0001)、OPSCC(P<0.05)患者预后显著相关,且优于cyclin D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cyclin D1表达模式在OSCC(P<0.0001)及OPSCC(P<0.05)中均为独立的预后风险因素。基于cyclin D1表达模式的评分模型在测试集中的准确率达(78.48±4.31)%。在OS预测中,DeepHit算法建立的模型在测试集中的C-index为0.709±0.019,DeepSurv算法建立模型测试集中C-index为0.715±0.029。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cyclin D1表达模式评分模型联合生存预测模型对HPV阴性OSCC和OPSCC总体生存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默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张洋, 龚忠诚, 肖雪玲, 刘攀, 宿伟鹏, 赵化荣
    2023, 39(4): 316-32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6
    摘要 ( 134 )   PDF(5552KB) ( 188 )  
    目的: 研究下调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的表达水平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CAL-27和SCC-9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设计3条干扰HOTAIR的序列,通过慢病毒载体转染至CAL-27和SCC-9中,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干扰效率。将细胞分为空白组(CAL-27、SCC-9)、实验组(si-HOTAIR CAL-27、si-HOTAIR SCC-9)、阴性对照组(si-NC CAL-27、si-NC SCC-9),再将以上细胞给予8 Gy电子线照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在3条慢病毒载体中,si-2及si-3可下调HOTAIR在CAL-27和SCC-9中的表达(P<0.05),且si-3干扰效率最高(P<0.05),在接受8 Gy电子线照射后,与对照组(si-NC CAL-27、si-NC SCC-9)相比,实验组(si-HOTAIR CAL-27、si-HOTAIR SCC-9)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23.87±1.97)% vs.(46.03±2.49)%,(15.99±0.76)% vs.(39.38±2.95)%)],迁移率下降[65.85% vs. 58.82%,47.81% vs. 3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低HOTAIR的表达水平可提高舌鳞癌细胞 CAL-27和SCC-9的放射敏感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累及上颌骨的晚期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吴朱昊, 张兴伟, 孙亚威, 李子慧, 陈欣, 蒲玉梅, 董迎春, 孙国文
    2023, 39(4): 322-32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7
    摘要 ( 127 )   PDF(4637KB) ( 159 )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累及上颌骨的晚期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一病区2015年1月~2022年1月就诊的累及上颌骨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59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计算机导航技术在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在计算机导航技术的辅助下,5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病灶切除完整,切除范围均邻近颅底,达翼板根部,保障了足够的深部手术安全切缘,颅底周围重要的解剖结构未受到损伤。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29±2.76) 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03.67±321.18) mL,切缘阳性率为(3.03±1.33)%。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49±1.50) 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31.03±337.44) mL,切缘阳性率为(8.17±1.90)%。截至2022年9月,实验组30例患者最长生存时间为88个月,最短生存时间为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6.42±22.35)个月。对照组29例患者最长生存时间为87个月,最短生存时间为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1.49±24.08)个月。实验组中1例患者需鼻饲进食,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需鼻饲进食。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有助于外科医生更好地保护颅底重要解剖结构,并能更好地控制上颌骨后份深部的手术安全切缘,增加手术安全性,在确定累及上颌骨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彻底性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及其在修复口咽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中的应用
    罗磊, 朱瑾, 王卫红, 夏斌, 刘屿, 施延安, 钱叶梅, 李静宜
    2023, 39(4): 328-33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8
    摘要 ( 135 )   PDF(3772KB) ( 133 )  
    目的: 探讨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口咽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在5具尸体上对腓肠肌区域进行模拟手术解剖出主要供血血管及穿支,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解剖图片进行分析。2020年9月~2022年9月,8例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使用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平均长度(10.82±0.89) cm,腓肠肌内侧动脉起始端血管平均直径为(3.13±0.31) mm。共8例口咽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缺损,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区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腓肠肌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取血管蒂长,管径合适,供区无明显并发症,是修复口咽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较佳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种植学研究
    种植体折裂的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
    张艳靖, 许嘉琳, 朱慧琳, 周弘
    2023, 39(4): 332-33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9
    摘要 ( 155 )   PDF(1569KB) ( 155 )  
    目的: 分析种植体负重不同时间后发生折裂的原因,评估其风险因素,探讨预防种植体折裂的临床策略。方法: 纳入2009年7月~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就诊的2492例种植患者,共植入4823颗种植体,共发现8例患者9枚种植体折裂。根据患者的病例情况,归纳分析影响种植体折裂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 8个患者共9枚种植体出现了种植体折裂,平均使用时间为(7.2±3.19)年,患者种植体折裂时的年龄为(55.5±11.13)岁,随访期间种植体折裂的发生率为0.18%(9/4823)。结论: 种植体折裂前的临床症状可以预测种植体折裂,若观察到这些临床症状,可及时采取适当的临床治疗,种植体折裂与种植体直径、修复体类型、患者副功能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究即刻负荷对下颌后牙区单牙非游离端缺失后缺牙间隙的影响
    王钰卓, 李敢, 李晓飞, 魏路明, 王晶, 王鹏来
    2023, 39(4): 336-34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0
    摘要 ( 114 )   PDF(2857KB) ( 98 )  
    目的: 探究常规种植即刻负荷,对下颌后牙区单牙非游离端缺失后三维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接受下颌后牙区非游离端单牙种植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n=20)行常规种植即刻负荷治疗,对照组(n=20)行常规种植常规负荷治疗。分别于术后当天与术后3个月采集患者的口内光学扫描数据,再依次运用三维配准与偏差分析算法对术区邻牙以及对颌牙的三维位置改变量进行分析,并对其平均偏差(AVG)与均方根值(RMS)进行记录。结果: 试验组术区近中邻牙近、远中向变化量的AVG和RMS分别为(20.83±9.07) μm、 25.66±10.82,均小于对照组AVG为(106.38±38.41) μm、RMS为118.74±42.1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区远中邻牙近、远中向变化量的AVG和RMS分别为(12.03±8.01) μm、14.59±8.95,均小于对照组AVG为(113.63±42.79) μm、RMS为127.39±45.9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区对颌牙垂直向变化量的AVG和RMS分别为(19.66±8.59) μm、23.97±9.93,均小于对照组术AVG为(61.38±18.29) μm、RMS为70.54±21.4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负荷治疗,下颌后牙区单牙非游离端缺失后的即刻负荷治疗能够对缺牙间隙进行有效地维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正畸学研究
    上颌全牙列远移中牙周膜的应力分析
    蒋啸宇, 朱杰晶, 王栋才, 任艳云
    2023, 39(4): 341-34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1
    摘要 ( 141 )   PDF(3610KB) ( 167 )  
    目的: 探讨利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不同负载模式下上颌全牙列远移的过程中各牙齿的牙周膜应力分布及牙根吸收的危险区域。方法: 建立包括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钉联合镍钛拉簧远移全牙列,通过控制不同的牵引方向(一共12组),记录并分析上颌牙列中各牙齿的牙周膜应力情况。结果: 牵引钩高度0 mm,位置侧切牙、尖牙之间或者尖牙、第一前磨牙之间,种植钉高度0 mm或7 mm,这4种模式所受到的力系统在这12组结果中是比较均匀的,各个牙齿牙周膜所受到的应力在适度范围内,且牙列在矢状方向移动的效率较高。结论: 牵引力与弓丝平行时(23-0-0、34-0-0),所受到的力系统比较均匀的,各个牙齿牙周膜所受到的应力在适度范围内,且牙列在矢状方向移动的效率较高。磨牙区不容易出现压力过大区域,前牙区容易出现,可能和解剖及位置相关。牵引钩附近的牙齿是牙根吸收的危险区域。不建议高位种植钉和高位牵引钩一起使用,注意侧切牙及尖牙垂直向受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前牙唇倾度及内收压低步距下隐形矫治器作用的比较:三维有限元研究
    康芙嘉, 吴聿淼, 刘心雨, 余磊, 李欣怡, 张皓岩, 朱宪春
    2023, 39(4): 345-34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2
    摘要 ( 169 )   PDF(1903KB) ( 154 )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探究使用隐形矫治器治疗不同前牙唇倾度以及不同内收压低移动步距下,以分步法内收前牙的牙齿移动特点。方法: 建立使用隐形矫治器分步法内收上颌前牙的有限元模型,依据中切牙及侧切牙的唇倾度分为工况1:U1-SN=105°、工况2:U1-SN=115°、工况3:U1-SN=125°,牙齿移动总步距为0.2 mm,包括沿牙合平面的内收以及沿牙体长轴方向的压低,每组工况以内收量a:0.18 mm、b:0.14 mm、c:0.10 mm进行分组,分析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牙齿移动特点。结果: 在不同前牙唇倾度以及内收模式下,中切牙、侧切牙均表现为牙冠向舌侧、牙根向唇侧的倾斜移动,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表现为牙冠向近中的倾斜移动。内收步距越大,前牙冠舌向位移量越大,前牙转矩改变量越大,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牙冠近中移动量越大。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内收前牙时引起前牙的舌倾及伸长、后牙的近中倾斜,其移动量与内收步距呈正比,预设计的前牙绝对压低量无法抵消由牙齿内收引起的相对伸长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龄性因素对固定矫正患者初粘后疼痛的影响
    顾铭, 徐辉
    2023, 39(4): 350-35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3
    摘要 ( 140 )   PDF(783KB) ( 122 )  
    目的: 初步探查年龄因素对于正畸患者初戴托槽后疼痛水平的影响,为正畸疼痛个性化防治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共纳入青少年(11~14岁)、成年(18~25岁)唇侧固定矫治患者各18例,选取初次粘接托槽后7个不同时间点(加力即刻、4 h、12 h、1 d、2 d、3 d、7 d)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年龄因素对正畸疼痛水平的影响。结果: 对初次加力后VAS基于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分析,加力时间主效应显著(F=94.294,P<0.01),年龄和加力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54.114,P<0.01),初次加力后4 h、2 d、3 d增龄性效应显著(4 h时P<0.01;2 d时P<0.05;3 d时P<0.01)。结论: 戴固定矫治器的青少年患者对机械力反应迅速而敏感,成年组患者对机械力施加后的炎性疼痛反应迟缓但更为持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龈生物型对上颌埋伏尖牙正畸牵引后牙周组织的影响
    初可嘉, 王海慧, 郑之峻, 彭菊香
    2023, 39(4): 353-35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4
    摘要 ( 149 )   PDF(1639KB) ( 133 )  
    目的: 分析不同牙龈生物型对上颌埋伏尖牙正畸牵引后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埋伏尖牙患者24例,依据对侧尖牙牙龈厚度分为薄龈生物型组和厚龈生物型组,每组各12例。测量治疗后埋伏尖牙和对照尖牙的根尖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高度和附着龈宽度,并计算埋伏尖牙与对照尖牙的各测量项目差值,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埋伏尖牙和对照尖牙的各测量项目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龈生物型组患者埋伏尖牙与对照尖牙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差值、唇侧牙槽骨高度差值和附着龈宽度差值,均大于厚龈生物型组(P<0.05)。结论: 厚龈生物型更有利于上颌埋伏尖牙正畸牵引后的牙周组织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病学研究
    孕早期急性牙髓炎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孙琼, 蒋晓敏, 沈正焱, 李朋, 蔡寅寅
    2023, 39(4): 357-36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5
    摘要 ( 169 )   PDF(1311KB) ( 209 )  
    目的: 针对孕早期罹患急性牙髓炎的患者,探讨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孕早期诊断为急性牙髓炎的患者29例(29颗患牙),术前孕期口腔卫生宣教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使用无痛局麻仪,待局部麻醉显效后行开髓拔髓,根管预备后置入ApexCal糊剂,暂封,分娩后2~3月完成根管充填;记录术前、术后48 h的VAS疼痛评分,封药期间患牙情况,以及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Apgar评分表);根管治疗术后12月复查。结果: 术前、术后48 h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8例根管预备后有效止痛,且安全度过孕期,有效率96.6%;术后12月复查,27例最终治疗成功,成功率93.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Apgar评分表评价均为正常新生儿。结论: 孕早期急性牙髓炎患者在消除焦虑情绪的前提下,注重术中无痛无菌及微创操作,延期完成根管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病学研究
    液态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透明质酸注射治疗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的影响
    赵琛, 姜杉杉, 刘阳, 吴素然, 邱桐, 白月辉, 吴洁, 贾语婧
    2023, 39(4): 362-36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6
    摘要 ( 139 )   PDF(9315KB) ( 106 )  
    目的: 探讨自体液态浓缩生长因子(LPCGF)联合透明质酸(HA)注射治疗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的效果。方法: 采用33只SD大鼠,空白对照组3只,实验组30只,通过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Ⅱ型胶原酶的方法建立TMJOA模型,建模4周后,实验组随机选取3只作为未治疗组,其余大鼠为治疗组,并随机分为3组:HA治疗组(A组)、LPCGF治疗组(B组)、LPCGF和HA联合治疗组(C组)。治疗组每周进行1次关节腔注射治疗,治疗后的2、4、6周随机选取3只大鼠进行取材。对其髁突软骨苏木精-伊红(HE)和番红O-固绿染色后进行病理观察及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TMJOA模型,HE和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显示,经注射治疗后可见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修复,各治疗组改良Mankin’s的评分均有所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药物注射治疗可明显抑制关节软骨内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且联合治疗组对炎症因子的抑制效果更强(P<0.05)。结论: 自体LPCGF和HA均能治疗大鼠TMJOA,但LPCGF联合HA注射治疗对髁突软骨的修复及抑制关节软骨内炎性细胞因子IL-1和TNF-α的作用更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下颌骨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1例
    付帅, 彭灿邦, 王立冬, 马文, 李彦熙, 黎明, 吴勇
    2023, 39(4): 370-37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7
    摘要 ( 223 )   PDF(3410KB) ( 264 )  
    下颌骨弥漫性硬化性骨髓炎(DSO)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疾病。临床医生对其了解很少,常被误诊。本文报道1例下颌骨DSO患者的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进一步了解该疾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冲击法微创拔除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1例
    汪家庆, 马晓威, 李宏卫
    2023, 39(4): 373-37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8
    摘要 ( 219 )   PDF(1852KB) ( 353 )  
    拔除多生牙应遵循微创原则,避免对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恒牙、颌骨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传统翻瓣去骨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本文报道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拔除术1例,通过冲击法整体拔除矢状向阻生于双侧中切牙根之间的1颗多生牙,实现了不翻瓣、不去骨的微创效果,最大程度减轻了对患儿的身心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生病例精粹———口腔修复系列(4)
    节段性下颌骨切除腓骨重建后全口义齿修复1例
    刘纯, 王静文, 赵蕤, 赵欣欣, 赵熠
    2023, 39(4): 375-37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9
    摘要 ( 163 )   PDF(3047KB) ( 193 )  
    下颌骨缺损血管化游离骨移植后,因重建的骨高度不足,附着龈、前庭沟、舌颌沟缺失,使义齿修复极具挑战性。本文报道了1例因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行节段性下颌骨切除血管化游离腓骨重建,术后采取调整后的全口义齿修复方案恢复咀嚼、发音、美观功能的治疗案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