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约述评
    口腔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志民, 程博群
    2020, 36(2): 93-9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01
    摘要 ( 368 )   PDF(821KB) ( 364 )  
    口腔微生物组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状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癌症患者体内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微生物和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参与癌症发生、预防和治疗的可能机制等引起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菌群失调通过多种途径导致癌症易感性。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口腔微生物群对消化系统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和结肠直肠癌)的影响,为口腔菌群与消化系统癌症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系统疾病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冠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期间191例武汉口腔急诊患者临床特点
    赵丹, 余静静, 刘平先, 李智勇
    2020, 36(2): 98-10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02
    摘要 ( 366 )   PDF(976KB) ( 228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期间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急诊患者特点,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疾病疫情防控期间,口腔急诊的处置对策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20年2月22日~2020年3月2日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口腔急诊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国籍、体温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口腔专科疾病诊断结果等临床信息。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191例,其中男105例,女86例,性别比为1.22∶1,平均年龄(41.26±16.84)岁,65岁以上患者占12.04%。191例患者中非COVID-19发热患者1例;确诊COVID-19经治疗痊愈后患者2例,其中1例为外籍患者;近期与确诊或疑似COVID-19患者接触者3例。本研究中以牙髓炎和根尖周炎为主要诊断的病例占急诊就诊病例首位(48.17%),其次为牙周病(13.61%)和智齿冠周炎(13.09%)。结论: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期间口腔急诊情况复杂,应关注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加强患者的体温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包括外籍患者。口腔医务工作者应具备坚实的口腔全科专业知识,并做好个人防护,预防交叉感染,防止疫情扩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口腔颌面外科全身麻醉管理
    李美胜, 王淼
    2020, 36(2): 104-10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03
    摘要 ( 506 )   PDF(755KB) ( 454 )  
    由于口腔治疗操作的特殊性,治疗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飞沫和气溶胶等漂浮颗粒,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关键时期内,口腔颌面外科的治疗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口腔颌面外科全身麻醉在气道管理过程中极易造成病毒播散,这也为麻醉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专科角度出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口腔颌面外科全身麻醉管理进行论述,以期为疫情期口腔颌面外科全身麻醉实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牙囊在牙萌出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何梦婷, 白丁
    2020, 36(2): 107-11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04
    摘要 ( 423 )   PDF(857KB) ( 499 )  
    牙齿的萌出是指牙齿从颌骨内向口腔移动, 穿透颌骨与口腔黏膜, 然后接触对颌牙达到功能位置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受到严格管控。牙囊是围绕在发育中牙胚周围的一层来源于外胚间充质的疏松结缔组织,它通过招募单核细胞以及调控骨吸收和骨形成在牙齿萌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国内外学者对牙囊在牙齿萌出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甚多,现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种往复运动单支锉系统的研究进展
    冯海玲, 史璐
    2020, 36(2): 111-11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05
    摘要 ( 272 )   PDF(777KB) ( 1016 )  
    往复运动单支锉的研发是根管预备理念一大突破,热处理镍钛合金的应用使这一理念在临床得以实施。往复运动镍钛器械性能优越,操作简单易学,已在临床广泛使用,本文就4种往复运动单支锉的设计特点、临床操作性能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腭部恶性肿瘤术后贯穿性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刘坤, 李军
    2020, 36(2): 114-11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06
    摘要 ( 248 )   PDF(766KB) ( 294 )  
    腭部肿瘤是颌面部常见疾病,而腭部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是造成腭部贯穿性缺损的主要原因。腭部的贯穿性缺损可导致口鼻漏的发生,影响口鼻生理功能,因此腭部的贯穿性缺损修复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学者修复腭部组织贯穿性缺损的方法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拔除前磨牙的支抗设计与临床控制
    向晓松, 苍松
    2020, 36(2): 117-12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07
    摘要 ( 414 )   PDF(781KB) ( 574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诞生满足了人们对于牙齿正畸美观、舒适的需求,成为了成人和青少年很好的正畸治疗手段。在最初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时,它只能被用于排齐牙列等简单正畸治疗。随着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生产商和临床医生对完成病例不断回顾和研究,当前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并逐渐精准化,其中对于拔除前磨牙的无托槽隐形矫治也趋于成熟。本文将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拔除前磨牙的支抗设计和临床控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病学研究
    黄芪甲苷调节人牙周膜细胞炎症反应及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素文, 赖思煜, 习利军, 王利宏
    2020, 36(2): 121-12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08
    摘要 ( 242 )   PDF(1542KB) ( 199 )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调节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s)炎症反应及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原代培养hPDLCs后消化传代,取第3代hPDLCs并分为对照组、感染组、黄芪甲苷组、黄芪甲苷+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过表达组。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Runt2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矿化诱导后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矿化结节。结果:黄芪甲苷组培养基中IL-1β、IL-18的含量及细胞中IL-1β、IL-18、NLRP3、Caspase-1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感染组,培养基中ALP的活力、细胞中RUNX2及OPN的表达量、矿化结节数目均高于感染组;黄芪甲苷+NLRP3过表达组培养基中IL-1β、IL-18的含量及细胞中IL-1β、IL-18、NLRP3、Caspase-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黄芪甲苷组,培养基中ALP的活力、细胞中RUNX2及OPN的表达量、矿化结节数目均低于黄芪甲苷组。结论:黄芪甲苷能够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来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hPDLCs的炎症反应并促进成骨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抗菌能力的牙周引导组织再生膜的制备研究
    马璋玉, 张丛笑
    2020, 36(2): 126-13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09
    摘要 ( 263 )   PDF(2845KB) ( 143 )  
    目的:在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表面接枝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2-methacryloyloxyethyl phosphorylcholine,2-MPC),制备一种具有抗菌能力的牙周引导组织再生膜。方法:用紫外光接枝聚合法将2-MPC接枝于PLGA表面,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验证接枝的成功,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以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在已接枝的和未接枝的样品表面接种1×106 CFU/mL浓度的细菌悬液,37 ℃孵育4 h,梯度脱水后扫描电镜观察。并且在材料表面接种小鼠成骨细胞系MC3T3-E1培养12 h,进行活细胞染色观察样品表面细胞形态。结果:红外和扫描电镜结果证明2-MPC成功接枝于PLGA膜表面,抗菌实验结果显示接枝后的材料抗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能力显著提高,并且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证明,表面接枝2-MPC在有效提高材料抗菌能力的同时,2-MPC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在PLGA表面接枝2-MPC可以获得一种具有优良抗菌性能的牙周组织引导再生膜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hh蛋白与慢性牙周炎炎症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杨磊, 郭留云, 程志芬, 李碧浩
    2020, 36(2): 131-13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0
    摘要 ( 204 )   PDF(777KB) ( 189 )  
    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中Shh蛋白与慢性牙周炎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对照20例(健康对照组),轻度牙周炎患者20例(轻度牙周炎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20例(中重度牙周炎组),收集其龈沟液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Shh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Shh蛋白、IL-6在慢性牙周炎组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组高于轻度慢性牙周炎组(P<0.05);IL-10在轻度慢性牙周炎组的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组(P<0.05),且健康对照组高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组(P<0.05);Shh蛋白、IL-6水平与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Sh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慢性牙周炎的炎症反应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炎宿主转化生长因子-β+调节性B细胞变化特点
    韩亚琨, 于程程, 于艳
    2020, 36(2): 135-13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1
    摘要 ( 201 )   PDF(782KB) ( 125 )  
    目的:探讨牙周炎时宿主不同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调节性B细胞的变化特点,比较健康个体与牙周炎模型之间的差异,分析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揭示牙周炎病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实验性牙周炎病理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不同组织内TGF-β+调节性B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各样本中B细胞发育相关因子B细胞活化因子(B-cellactivatingfactor, 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oliferation-inducingligand, APRIL)及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健康组比较,牙周炎大鼠牙龈中TGF-β+调节性B细胞比例显著上调(P<0.05);而在外周血中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牙龈中,牙周炎大鼠各检测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外周血中,牙周炎大鼠与健康组各检测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时宿主牙龈中TGF-β+调节性B细胞上调,这与局部BAFF、APRIL及IL-33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oll样受体4在慢性牙周炎诱发大鼠肝脏炎症中的作用
    岳轶云, 丁小函, 李艳, 夏博园, 王闻天, 于维先
    2020, 36(2): 139-14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2
    摘要 ( 205 )   PDF(1024KB) ( 209 )  
    目的:初步探究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 TLR4)在慢性牙周炎诱发大鼠肝脏炎症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牙周炎组每组各12只,2%戊巴比妥钠麻醉下检测牙龈出血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及松动度;将20 μL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 Pg-LPS)(1 g/L)注射到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龈沟及第一二磨牙龈间隙内,隔1 d注射1次,每周3次,连续6周。对照组不做处理。最后一次注射Pg-LPS 12 h后,2%戊巴比妥钠麻醉下检测牙周探诊深度、牙龈出血指数及松动度等3项牙周指标后将大鼠处死,取其上颌骨及肝脏,采用组织学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组织炎症反应情况及TLR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牙周炎组大鼠牙周探诊深度、牙龈出血指数及松动度均重于对照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大鼠肝组织内肝索结构紊乱,汇管区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大量肝细胞呈空泡样改变;qRT-PCR结果显示慢性牙周炎组大鼠肝组织TLR4、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LR4蛋白表达与基因表达一致。结论:TLR4在慢性牙周炎诱发大鼠肝脏炎症性改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外科学研究
    口底脉管畸形27例回顾性分析
    缪帆, 贾俊, 赵怡芳
    2020, 36(2): 143-14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3
    摘要 ( 208 )   PDF(1860KB) ( 217 )  
    目的:为口底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2月~2017年12月共27例口底脉管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结果:口底脉管畸形患者女性较多,4岁及以下患者占半数,病变首诊的时间集中在出生及出生后数月内;主要症状为舌下病变逐渐增大;病变类型以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最多,且多为单发;初诊时易误诊为唾液腺肿瘤及囊肿;治疗方式以硬化治疗和手术为主,部分患者需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结论:口底脉管畸形多见于儿童,部分病例在临床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常需结合辅助检查进一步确诊;治疗方式以硬化治疗及手术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腭裂修复方式治疗过宽不完全腭裂的临床效果比较
    李天一, 徐明耀, 万延俊, 张阳, 成雨生, 张红闯, 王超, 张扬
    2020, 36(2): 148-15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4
    摘要 ( 230 )   PDF(1147KB) ( 274 )  
    目的:比较兰氏法和改良兰氏法修复过宽不完全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腭裂修复术的不完全腭裂患儿40例,年龄2~5岁,裂隙宽度均大于2.5 cm,按接受腭裂修复的不同方式分为2组,实验组:20例,行改良兰氏法(兰氏法联合颊肌黏膜瓣)修复腭裂,对照组:20例,行兰氏法修复腭裂。2017年1月~2019年9月(术后5~7年)进行随访,此时两组患者年龄7~9岁,平均年龄为8岁。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区恢复状态,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比较上颌骨发育情况,使用头颅侧位片评价腭咽闭合功能,并且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恢复较好,术区瘢痕轻微,上颌骨发育好,腭咽闭合完全,语音清晰度高。结论:对于裂隙过宽的腭裂患者,使用联合颊黏膜瓣的兰氏法可有效避免裸露的骨面,减轻了瘢痕增生,有利于上颌骨发育,增进腭咽闭合,提高了语音清晰度是一种更为值得推广的腭裂新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王冰, 刘宁宁, 龚忠诚,
    2020, 36(2): 152-15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5
    摘要 ( 200 )   PDF(1690KB) ( 189 )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肿瘤学研究
    PD-1抗体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在晚期复发转移头颈部肿瘤中的探索研究
    李艺, 窦圣金, 张霖, 李烿烿, 朱国培
    2020, 36(2): 158-16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6
    摘要 ( 178 )   PDF(7534KB) ( 93 )  
    目的:观察PD-1抗体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在晚期复发转移头颈部肿瘤中的疗效和耐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PD-1单抗抗体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的4例晚期复发转移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ECIST 1.1标准评价4例患者的疗效,并观察其治疗的耐受情况。结果:使用PD-1单抗抗体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的4例患者1例达CR,1例达PR,1例虽SD但病灶缩小,症状缓解,1例PD,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有出血现象,患者对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未出现明显的3~4级不良反应。结论:PD-1抗体联合抗血管靶向治疗是晚期复发转移头颈部肿瘤治疗的新选择,且耐受性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地区两个病理中心14年494例牙源性肿瘤回顾性研究
    钱叶梅, 潘国庆, 王卫红, 娄慧全, 李静宜, 张哲
    2020, 36(2): 164-16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7
    摘要 ( 151 )   PDF(804KB) ( 137 )  
    目的: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牙源性肿瘤发病情况及临床病理特点,并与其它地区牙源性肿瘤流行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为牙源性肿瘤风险群体、临床诊断以及牙源性肿瘤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4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494例牙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比中国西南地区与其它地区流行病学状况的区别。结果:中国西南地区494例牙源性肿瘤患者中,男性271例(54.9%),女性223例(45.1%),男女性别比为1.22∶1。牙源性肿瘤平均年龄(32.99±15.96)岁。良性484例(98%),恶性10例(2%)。其中成釉细胞瘤多见,占403例(81.6%),其次是牙瘤34例(6.9%)。牙源性肿瘤发生于下颌骨与上颌骨之比为5.1∶1,413例(83.6%)发于下颌骨。结论:中国西南地区牙源性肿瘤以成釉细胞瘤最多见,多发于年轻男性下颌骨。中国西南地区牙源性肿瘤和成釉细胞瘤发生率大约分别为0.98和0.80人/100万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影响大唾液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
    邹会会, 徐文光, 尹西腾, 韩伟, 江琳琳
    2020, 36(2): 167-17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8
    摘要 ( 242 )   PDF(2165KB) ( 272 )  
    目的:利用SEER(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公共数据库分析大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从SEER公共数据库中下载2004-2015年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腺样囊性癌患者数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与腺样囊性癌预后相关的关键临床病理参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临床随访信息完整的ACC患者共计428例,构建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发现,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M分期、组织学分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值均<0.05)。结论:影响大唾液腺ACC患者临床预后的因子包括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M分期、组织学分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影像学研究
    根管治疗后隐匿性牙根纵裂裂纹宽度对CBCT检出率的影响
    古丽比热·艾合买提, 曹雅, 谢思静, 王铁梅, 梁家豪, 高安天, 王从跃, 林梓桐
    2020, 36(2): 172-17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19
    摘要 ( 222 )   PDF(2414KB) ( 197 )  
    目的:探讨裂纹宽度对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检测根管治疗后隐匿性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 VRF)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26例根管治疗后怀疑隐匿性牙根纵裂患牙,所有患牙均行CBCT扫描并进行术前CBCT评价裂纹有无,所有患牙均因折裂或明显骨吸收拔除,拔除后的离体牙在显微镜下确认裂纹有无,并将拔除后的VRF患牙立即进行micro-CT扫描,使用ImageJ对micro-CT图像检测出的裂纹进行宽度测量。将VRF患牙中CBCT裂纹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裂纹宽度使用t检验比较裂纹宽度的差异。结果:26个患牙拔除后确认24个为VRF患牙,24个患牙共有49条裂纹,CBCT术前诊断VRF患牙11颗, CBCT评价VRF牙的灵敏度为45.83%,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50%,micro-CT扫描VRF牙检出的准确率为100%,裂纹检出的准确率为95.92%。对micro-CT图像上检测出的裂纹使用ImageJ测量CBCT阴性组的裂纹宽度在15~99 μm之间,阳性组的裂纹宽度在62~288 μm之间,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裂纹宽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管治疗后隐匿性牙根纵裂牙在体CBCT检测的准确率相对较低,裂纹宽度是影响CBCT检测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年轻恒牙嵌入性脱位的X线追踪观察分析
    鄢思思, 王虎, 刘媛媛, 廖岚
    2020, 36(2): 177-18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20
    摘要 ( 291 )   PDF(1471KB) ( 268 )  
    目的:通过对年轻恒牙嵌入性脱位的X线片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患牙复位、牙根发育和牙根吸收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3月发生嵌入性脱位的年轻恒牙病例,分析其X线片,了解患牙复位、牙根发育及牙根吸收情况。结果:所有患牙基本复位,牙根继续发育占66.7%,发生替代性吸收占25%;嵌入程度较轻的患牙利于牙髓存活(P=0.008);自然再萌的患牙可减少替代性吸收(P=0.005);牙髓存活的患牙牙根可发育,且无替代性吸收(P<0.001)。结论:嵌入性脱位的年轻恒牙牙髓可存活,且牙根可继续发育。牙髓存活的患牙利于牙根发育、减少替代性吸收。重度嵌入的年轻恒牙可有萌出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麻醉学研究
    右美托咪定对全麻龋齿治疗患儿应激反应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刘光, 刘支娜, 张玲, 金宏全, 王晓丹, 乔伟娜, 桑弘扬
    2020, 36(2): 181-18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21
    摘要 ( 205 )   PDF(774KB) ( 155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全麻龋齿治疗患儿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复杂龋齿治疗术患儿64例,年龄3~6岁,ASA Ⅰ级。随机将患儿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2例。D组在麻醉诱导同时泵注0.5 μg/kg右美托咪定15 min,然后以0.4 μg·kg-1·h-1持续泵注至术毕前30 min。C组以同样方案泵注生理盐水。分别记录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1h(T1)、术毕(T2)、苏醒时(T3)的HR、MBP,以及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Glu)水平,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总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Ramsay镇静评分、FLACC镇痛评分与PAED躁动评分。结果:(1)围术期生命体征比较,T0时,患儿HR、MA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D组HR、MAP显著低于C组(P<0.05)。(2)应激反应指标比较:T0时,两组患儿Cor、NE、Gl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D组Cor、NE、Glu显著低于C组(P<0.05)。(3)复苏质量与麻醉药总量比较:两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 组相比,D组患儿丙泊酚总用量、镇静、镇痛、躁动评分值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用于全麻龋齿治疗患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降低应激反应,提高苏醒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上颌中切牙与多生牙融合1例
    谢燕燕, 高红, 王雪芹
    2020, 36(2): 185-18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22
    摘要 ( 274 )   PDF(2720KB) ( 270 )  
    融合牙是由两个或多个牙胚的釉质或牙本质融合在一起而成。本文报道 1 例曾被误诊为多生牙拔除后再植的融合牙病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骨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层瘤1例
    唐燕, 侯国旗, 姜军强, 王丽娟, 李英明
    2020, 36(2): 187-18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2.023
    摘要 ( 201 )   PDF(3994KB) ( 141 )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层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神经嵴的色素性神经外胚层瘤,通过本病例分析其临床、CT及病理学特征,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