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喂养方式与儿童错牙合畸形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董原, 李娜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7): 601-60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7.003
    摘要474)      PDF (833KB)(418)   
    错牙合畸形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的畸形,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本文通过对近年研究结果的分析,证实母乳喂养有助于减少非营养性吸吮习惯的养成,并推测出生后至少6个月的母乳喂养在减少奶瓶喂养时间的同时也能防止不良吮吸习惯的养成,从而降低儿童错牙合畸形发病风险。但喂养方式与儿童错牙合畸形发病风险的科学依据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相对匮乏,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龈壁提升术对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婧秋, 何舒奇
    口腔医学研究    2023, 39 (4): 295-29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02
    摘要469)      PDF (1328KB)(364)   
    龈下牙体缺损主要由龋坏或冠折引起,传统修复方法因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预后不佳。随着数字化技术、粘接材料的发展及微创修复理念的普及,龈壁提升术(deep margin elevation,DME)作为龈下牙体缺损的微创修复方法,其高效便捷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师的关注。本文从龈壁提升材料、术后边缘完整性及是否侵犯生物学宽度等方面作一综述,介绍DME对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唐瞻贵, 成雨熹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8): 705-70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8.001
    摘要449)      PDF (1057KB)(426)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 是一种胶原沉积疾病,其特征是产生疤痕和组织纤维化,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生活质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有超过500万OSF患者,恶性转化率为1.5%~15%,因此WHO也将其列入口腔潜在恶性疾患的范畴。现对OSF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了解该病发病规律及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特立帕肽在药物性颌骨坏死中的治疗作用
    王甲甲, 王绍义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8): 718-72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8.004
    摘要430)      PDF (794KB)(179)   
    特立帕肽(Teriparatide, TPTD)是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1~34位的人工合成多肽,具有促进骨合成代谢、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常规药物,并逐渐开发用于颌骨相关疾病。其中,大量证据表明TPTD具有治疗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MRONJ)的效应。本综述介绍TPTD治疗MRONJ的最新进展,研究其在治疗MRONJ的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4例牙龈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防范分析
    柯晓菁, 金讴, 闫福华, 李艳芬, 李厚轩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5): 429-43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5.009
    摘要410)      PDF (5449KB)(384)   
    目的: 分析牙龈瘤的临床特征,为探讨牙龈瘤的生物学行为和复发防范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2019年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和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牙龈瘤的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总共纳入234例牙龈瘤患者,好发年龄为21~30岁,男女比例约为1∶2.2,其中31~70岁年龄组中女性多发( P<0.05),30岁以下年龄组的男女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P>0.05)。各型分布由多至少依次是纤维性龈瘤121例(51.71%),肉芽肿性龈瘤76例(32.48%),血管性龈瘤36例(15.38%),巨细胞性龈瘤1例(0.43%)。上下颌分布无明显差别( P>0.05),前牙区较后牙区多发( P<0.001)。此外,牙龈瘤好发于唇颊侧(66.67%),最少见于缺牙区(1.28%);瘤体直径0.3~2.2 cm,多数分布于0.6~1.5 cm范围(78.2%);牙周系统治疗后短期复发2例,复发率为0.85%。 结论: 牙龈瘤女性多发,好发年龄为21~30岁,多见于前牙区和唇颊侧,其中纤维性龈瘤占比最多,巨细胞性龈瘤最少。完善的炎症控制和彻底的手术切除能够控制牙龈瘤的复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相磷酸钙陶瓷在口腔种植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沈红裕, 宋珂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5): 404-40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5.004
    摘要407)      PDF (1420KB)(390)   
    口腔种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牙列缺损的缺失牙修复。决定种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种植体与牙槽骨之间的骨整合。生物陶瓷材料双相磷酸钙(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BCP)既可作为骨替代材料用于种植体周的骨增量程序,也可作为涂层材料应用于种植体表面,促进骨整合。BCP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稳定性、生物降解性、骨传导性以及骨诱导的潜能,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本文就BCP陶瓷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为口腔种植中BCP陶瓷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龈疣状黄瘤病例报道1例
    王畅, 曲星源, 刘悦, 张茜, 梁琛, 史册, 王雷, 高东辉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11): 1096-109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11.019
    摘要378)      PDF (1055KB)(212)   
    口腔疣状黄瘤(oral verruciform xanthoma,OVX)是一种罕见的口腔良性病变。本文的目的是报道我院近期的1例临床病例,并复习文献中报道的口腔疣状黄瘤病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正畸拔除下切牙患者出现牙龈黑三角的病因研究
    朱萌, 孙玮曼, 王金孟, 李厚轩, 雷浪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10): 972-97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10.015
    摘要369)      PDF (1010KB)(254)   
    目的: 探讨拔除一颗下颌切牙,正畸治疗后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80例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固定矫治患者,根据术后口内正面照中拔除牙邻牙间是否出现黑三角,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黑三角组。利用口内照片、数字化模型、全景片等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邻牙接触点位置、牙根角度、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楔状隙宽度及面积等临床参数。 结果: 拔除一颗下颌切牙后,邻牙间牙龈黑三角的发生率为72.5%,其中轻度发生率为57.5%,中度发生率为15%,无重度黑三角发生。正常组和黑三角组患者在年龄、邻牙接触点位置、牙根角度、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楔状隙宽度及面积上具有统计学差别。回归分析显示,邻牙牙根角度和邻接点至牙槽嵴顶高度是影响拔除一颗下颌切牙的患者固定矫治后产生黑三角的主要风险因素。 结论: 拔除1颗下颌切牙的患者黑三角的发生率较高,正畸治疗需要控制邻牙牙根平行度,维持牙周组织健康,以减少黑三角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年轻恒牙牙髓再生治疗的研究进展
    热孜亚古丽·阿克木, 杨国斌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5): 408-41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5.005
    摘要368)      PDF (878KB)(604)   
    牙髓再生治疗是指通过完善有效的根管消毒,利用生物学和组织工程技术,尽量保护牙髓干细胞、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和牙周韧带干细胞,并在根管内提供良好的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微环境,以促进牙根继续发育的治疗方法。本文对年轻恒牙牙髓再生治疗的发展历程、生物学基础,以及牙髓再生治疗中目前常用的技术——牙髓血运重建技术的适应证、步骤、疗效评价及并发症进行综述,为牙髓再生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再生的困境、关键要素及研究进展
    闫福华, 袁志瑶
    口腔医学研究    2023, 39 (6): 473-47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6.001
    摘要345)      PDF (1036KB)(465)   
    牙周病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使牙周组织再生,然而目前临床上尚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牙周再生。如何增加牙周再生的临床可预期性、恢复牙骨质-牙周膜-牙槽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仍是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对目前牙周再生治疗中面临的困境做一简述,并根据牙周再生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牙周再生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学科联合诊疗背景下上颌快速扩弓的作用
    胡敏, 宋东升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5): 391-39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5.001
    摘要341)      PDF (1062KB)(416)   
    上颌快速扩弓技术(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是正畸学中解决上牙弓狭窄、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对RME 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引起了学界关注。通过调节咽部、鼻腔的生理功能,RME对分泌性中耳炎、鼻阻塞等耳、鼻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通过改善气道及呼吸功能,可减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磨牙症及儿童夜遗尿等睡眠障碍症状;通过匹配颌骨宽度、改善后牙咬合关系,可缓解部分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症状。此外,RME对咀嚼肌功能、头颈姿势、发音等生理功能具有潜在影响。利用RME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发挥综合治疗作用,将为多学科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RME治疗在多学科联合诊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RME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SE辅助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偏颌1例
    于晓艺, 陈思宇, 王宋庆, 杨婉琪, 李慧, 刘心雨, 朱宪春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6): 581-58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6.018
    摘要337)      PDF (4696KB)(397)   
    本病例应用了使用微种植钉支抗的上颌骨性扩弓器(MSE)进行非手术扩弓,辅助治疗了1例伴有上颌基骨宽度不足的成人骨性Ⅲ类偏牙合患者,高效完成了正颌术前正畸去代偿,正颌术后2年观察,疗效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再生性牙髓治疗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程静, 宋光泰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7): 597-60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7.002
    摘要331)      PDF (842KB)(381)   
    再生性牙髓治疗可以作为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的首选治疗方案,其原理是通过细胞归巢作用实现组织修复和牙髓再生,具有促进牙根继续发育、根尖孔闭合以及根管壁增厚的优点。目前再生性牙髓治疗已经实现初步临床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缺乏统一的临床疗效评估手段和影响其成功的因素分析。本文就再生性牙髓治疗的评判标准和影响其成功的因素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动力治疗增效研究新进展
    雷尚雪, 但红霞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6): 497-500.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6.002
    摘要318)      PDF (793KB)(275)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效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可较好地保护患处的美观和功能,在口腔黏膜病的治疗中极具潜力。本文在回顾PDT在口腔黏膜病中的应用现状和局限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PDT增效研究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更好地开展口腔黏膜病PDT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牙髓源性根尖周病鉴别诊断及治疗
    曾康瑞, 夏文薇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6): 505-50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6.004
    摘要311)      PDF (3072KB)(330)   
    非牙髓源性根尖周病是一组发生在根尖周区域的病变,易与牙髓来源性根尖周炎混淆,导致误诊误治。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牙髓活力测试。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病变的性质,根尖受累情况,牙髓活力等因素。本文就非牙髓源性根尖周病鉴别诊断和相关受累牙的治疗选择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疾病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颌正中高位埋伏多生牙微创拔除术1例
    樊果, 吴杨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5): 484-48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5.019
    摘要304)      PDF (4028KB)(518)   
    拔除上颌正中埋伏多生牙须遵循微创原则,避免损伤邻牙、梨状孔、鼻腔黏膜、鼻前棘等重要组织结构。本文报道上颌正中高位埋伏多生牙拔除术1例,通过从鼻前棘两侧入路拔除位于鼻前棘深面的2颗多生牙,保留了鼻前棘骨结构,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牙周炎与口腔菌群及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进展
    陈栖, 龚婷
    口腔医学研究    2023, 39 (2): 109-11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2.004
    摘要303)      PDF (776KB)(373)   
    肠道菌群为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落,近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在肥胖症、心脏病、孤独症、糖尿病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牙周炎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表现为牙槽骨丧失、牙齿松动等。近来研究显示,牙周炎会影响肠道菌群。本文就牙周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路径及可能因素做一综述,以期为探究牙周炎与肠道菌群相关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口腔微生物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闫福华, 张杨珩, 钱俊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6): 491-49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6.001
    摘要294)      PDF (1062KB)(36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以慢性、复发性炎症反应和肠道损伤为特征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IBD与口腔疾病的相关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证据提示口腔微生物可能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口腔中一些特定细菌可能会易位定植于肠道,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肠道屏障和引起异常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影响IBD的疾病进程。研究IBD相关的口腔菌群特点以及关键的致病菌,可为IBD的辅助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龈沟液内正畸牙移动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管佳妮, 严斌
    口腔医学研究    2022, 38 (5): 400-40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2.05.003
    摘要294)      PDF (818KB)(492)   
    龈沟液是存在于龈沟和牙周袋内的一种组织渗透液。对牙齿施加正畸力会引起牙周组织改建和龈沟液内生化介质水平的改变。分析正畸牙移动时龈沟液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牙周组织的改建状态并监测牙齿移动,从而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缩短治疗周期和避免不良反应。目前龈沟液内与正畸牙移动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可被分为3大类:炎症、骨吸收与形成、组织损伤与修复。本文拟对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龈沟液内正畸牙移动相关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BCT影像组学在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聂根定, 梁燕, 王立冬, 马文, 黎明
    口腔医学研究    2023, 39 (3): 211-216.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3.03.006
    摘要289)      PDF (2371KB)(239)   
    目的: 探讨CBCT影像组学特征在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经病理学诊断的颌骨囊性病变的患者CBCT资料(包括成釉细胞瘤45例、牙源性颌骨囊肿59例)。勾画病变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特征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标签,构建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逻辑回归分类器模型;结合常规影像学特征建立综合模型。分别用训练集、验证集数据进行训练和评价,以曲线下面积(AUC值)、准确率(ACC)评价模型的诊断性能。 结果: 利用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3种模型在测试集中的准确率均为81.3%,AUC值分别为0.849(95% CI:0.707~0.991)、0.865(95% CI:0.734~0.996)和0.849(95% CI:0.703~0.995),结合常规影像学特征后的准确率分别为81.3%,81.3%和84.4%,AUC分别为0.877(95% CI:0.751~1.000)、0.873(95% CI:0.747~0.999)和0.889(95% CI:0.765~1.000)。无论在3种模型之间或影像组学模型与综合模型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基于CB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在成釉细胞瘤术前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性能,可用于辅助诊断成釉细胞瘤,指导治疗计划的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