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约述评
    数字化口腔扫描系统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陈小冬, 陈济芬
    2020, 36(7): 611-61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01
    摘要 ( 672 )   PDF(1033KB) ( 876 )  
    随着口腔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数字化诊疗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诊疗模式。数字化口腔扫描作为获取口内软硬组织形态信息数据的方式,是数字化诊疗的首要步骤,其扫描精度直接影响修复体的质量。本文对数字化口腔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临床操作方式与优势、种类、特点以及精度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口腔医师全面了解数字化口腔扫描系统,推动口腔临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用于牙周炎治疗的自噬调节物研究现状
    齐晓爽, 孟维艳
    2020, 36(7): 616-61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02
    摘要 ( 279 )   PDF(759KB) ( 274 )  
    牙周炎是口腔中发病率较高,并且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反应,然而对于牙周炎的治疗目前并无统一标准。细胞自噬是机体自身抵抗外来疾病的防御机制,近年来利用细胞自噬在宿主防御牙周炎驱动因素中的作用,为治疗牙周炎提供新思路。本文针对几种具有治疗牙周炎作用的自噬调节物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中的研究探讨
    王蓉, 王铁梅
    2020, 36(7): 619-621.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03
    摘要 ( 447 )   PDF(756KB) ( 710 )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同时,也为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及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技术等做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创牙周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裴喜燕, 孙凤
    2020, 36(7): 622-625.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04
    摘要 ( 271 )   PDF(777KB) ( 330 )  
    牙周非手术治疗是牙周系统治疗的重要部分。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逐渐发展出了一些新的微创牙周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牙周内窥镜、激光治疗、光动力抗菌疗法及龈下喷砂等。本文就微创牙周非手术治疗方法及应用进行综述。微创牙周非手术治疗可以提高传统牙周非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达到菌斑控制、消除炎症、预防疾病进展的目的。并且部分窄而深的骨下袋达到牙周组织再生的目的,减少部分牙周手术的必要。牙周内窥镜辅助龈下根面清创可以显著提高根面牙石清除率,减少组织创伤。激光治疗是一种可能替代传统根面清创的新方法,尤其对于牙齿敏感的患者可以显著提高治疗舒适度,Er:YAG激光比Er,Cr:YSGG激光更有优势。光动力抗菌疗法辅助传统龈下根面清创可能短期内改善龈下菌群量、C反应蛋白水平及探诊出血,达到控制炎症的目的。龈下喷砂治疗效率和舒适度明显高于传统龈下超声刮治,未探及明显龈下牙石的情况下高效微创地进行龈下菌斑控制,可用于治疗残余牙周袋和牙周维护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露龈笑治疗现状与展望
    董晓梦, 白丁
    2020, 36(7): 626-629.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05
    摘要 ( 289 )   PDF(780KB) ( 335 )  
    露龈笑影响美观以及生活质量,成为患者寻求正畸治疗的原因。露龈笑的病因复杂,根据其病因选择正畸、牙周、修复、正颌、整形美容等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方法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就露龈笑的病因、诊断依据以及多学科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体牙髓病学研究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年轻恒牙根尖周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
    刘学军, 徐家敏
    2020, 36(7): 630-63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06
    摘要 ( 280 )   PDF(2883KB) ( 286 )  
    目的: 评价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根尖发育不成熟年轻恒牙的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为根尖周炎或牙髓坏死的患牙28颗,术前拍摄X线片,记录根尖周病变和牙根发育状况,进行牙髓血运重建术。术后对每颗患牙进行临床和X线评价,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疗效及与牙根发育相关因素。结果: 28颗患牙(29例根管)平均复查时间15.44(12~30)个月;牙根继续发育21例,根管壁厚度增加20例,根管钙化4例;牙根发育类型分为4类:A:牙根增长,根尖聚拢(变小或闭合),B:牙根未增长,根尖封闭,C:根管腔钙化封闭,D:根冠内出现钙化屏障,E:治疗前后牙根无变化;牙髓血运重建术成功16例,好转13例,失败0例,有效率为100%;年龄及引血程度与牙根是否继续发育相关,根尖孔大小、根尖周病变面积、牙根发育分期与牙根是否继续发育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根尖发育不成熟的患牙具有可行性,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要继续追踪随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酸链球菌素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
    张旭阳, 李慧, 刘漪, 娄亭亭, 鲍雪滢, 李诗雅, 黄辉
    2020, 36(7): 635-63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07
    摘要 ( 213 )   PDF(2860KB) ( 176 )  
    目的: 探讨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体外清除作用。方法: 建立24 h粪肠球菌生物膜的体外模型后,运用MTT法检测各组药物(A1、B1、C1、D1、E1)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清除作用;再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各组药物(A2、B2、C2、D2、E2)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Nisin对粪肠球菌生物膜有一定清除作用(P<0.05),但弱于与阳性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对生物膜的清除作用各不相同,除C1组与D1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LSM观察到,Nisin作用后,生物膜结构逐渐变稀疏,破坏效果显著。结论: Nisin对粪肠球菌生物膜有一定清除和破坏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连素促人牙髓干细胞成骨/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
    马兰, 禹怡君, 刘含笑, 刘超, 苗雷英
    2020, 36(7): 639-64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08
    摘要 ( 261 )   PDF(2289KB) ( 317 )  
    目的: 研究黄连素对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增殖及成骨/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的影响,为促进年轻恒牙牙根继续发育提供新思路。方法: 分离培养hDPSCs,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诱导染色评估多向分化潜能。用不同浓度黄连素(0、1、3、10、30 μmol/L)刺激hDPSCs,通过CCK-8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成骨/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能力。结果: 改良组织块酶消化法成功分离hDPSCs并对其鉴定。CCK-8结果显示培养7 d内,0~10 μmol/L浓度的黄连素对hDPSCs增殖无影响,30 μmol/L组在第7天时抑制细胞增殖。黄连素浓度为1、3 μmol/L时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q-PCR结果也显示黄连素能上调成骨和成牙本质相关基因mRNA表达,且促进效果在浓度为1和3 μmol/L时最显著。结论: 黄连素在1~3 μmol/L浓度范围内能促进hDPSCs成骨/成牙本质细胞向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管治疗后隐匿性牙根纵裂临床特征分析及CBCT影像学研究
    曹丹彤, 古丽比热·艾合买提, 高安天, 曹雅, 谭葆春, 王从跃, 林梓桐
    2020, 36(7): 644-64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09
    摘要 ( 216 )   PDF(1534KB) ( 290 )  
    目的: 通过对临床上根管治疗后隐匿性牙根纵裂牙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方法: 对临床上收集的92例患者的97颗隐匿性牙根纵裂(subtle vertical root fracture,SVRF)患牙的临床特征及CBCT影像学特征进行统计,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牙位,同时对其CBCT上牙根折裂线情况,牙槽骨及根尖周骨质吸收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 结果: 92名被诊断为SVRF患者中,男性占35.9%,女性占64.1%,年龄26~84岁,其中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4个年龄段间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下颌第一磨牙发生率最高(35颗,36.1%),其次为上颌第二前磨牙(18颗,18.6%)和上颌第一前磨牙(17颗,17.5%)。97颗SVRF患牙中,有28颗(28.9%)患牙在CBCT图像上能观察到细小折裂纹。 97颗SVRF患牙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骨吸收,其中68颗(70.1%)合并垂直型骨吸收及根尖周骨吸收,28颗(28.9%)表现为垂直型骨吸收,仅1颗(1.0%)表现为根尖周骨吸收。结论: SVRF多见于女性,年龄无明显差异,多见于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及上颌前磨牙,考虑与牙根形态有关,VRF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垂直型牙周骨质吸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病学研究
    D/L-缬氨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生物膜的作用
    张慧彦, 李保胜, 张震阳, 韩春雨, 李尊泰, 齐晓爽, 付齐月, 孟维艳
    2020, 36(7): 648-65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0
    摘要 ( 246 )   PDF(3536KB) ( 221 )  
    目的: 研究D-缬氨酸与L-缬氨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生物膜的作用。方法: 通过CCK-8实验获得无细胞毒性的D-缬氨酸浓度;通过生长曲线实验评估D-缬氨酸与L-缬氨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细菌活性的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实验、胞外多糖实验和扫描电镜评估D-缬氨酸与L-缬氨酸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和对成熟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分散作用。结果: D-缬氨酸在浓度为50 mmol/L和75 mmol/L时对成纤维细胞无细胞毒性;D-缬氨酸(75 mmol/L)能有效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细菌活性和生物膜的形成,并分散成熟的生物膜。D-缬氨酸(50 mmol/L)在72 h内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物活性和生物膜的形成。L-缬氨酸(75 mmol/L和50 mmol/L)促进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细菌活性和生物膜的形成。当D-缬氨酸和L-缬氨酸同时存在时,仅表现出D-缬氨酸的作用。结论: D-缬氨酸具有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细菌活性和生物膜形成,并分散成熟生物膜的作用;L-缬氨酸能促进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细菌活性和生物膜的形成,但其作用与D-缬氨酸不相拮抗。D-缬氨酸可作为治疗菌斑生物膜相关疾病的潜在生物制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BV LMP1对牙龈上皮细胞促炎因子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刘芳芳, 邱忠营, 王艳丽
    2020, 36(7): 654-65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1
    摘要 ( 178 )   PDF(1609KB) ( 100 )  
    目的: 探究EB病毒潜在膜蛋白1(Epstein-barr virus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 EBV LMP1)对牙龈上皮细胞促炎因子的调控及机制。方法: 0.05 μg和0.2 μg pSG-GFP-LMP1质粒转染Ca9-22细胞,分别于24 h和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在Ca9-2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MP1 mRNA和蛋白表达,确定转染是否成功。应用0.2 μg pSG-GFP-LMP1质粒转染Ca9-22细胞,分别于24 h和48 h进行Real-time PCR和ELISA检测细胞中IL-8 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0.05 μg和0.2 μg pSG-GFP-LMP1质粒转染Ca9-22细胞,48 h后Real-time PCR和ELISA检测细胞中IL-8 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κBα、IκBα、p-p65和p65蛋白表达。结果: pSG-GFP-LMP1质粒转染Ca9-22细胞基因高表达,转染成功。0.2 μg质粒转染Ca9-22细胞24 h和48 h后,实验组IL-8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 μg和0.2 μg质粒转染Ca9-22细胞48 h后,实验组IL-8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IκBα、p-p65和p65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剂量增大,表达增强,实验组IκBα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剂量增大,表达减弱。结论: EBV LMP1可能通过激活NF-κB磷酸化进而诱导Ca9-22细胞中IL-8的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负载D-缬氨酸水凝胶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的影响
    王昆于, 孙毓言, 张慧彦, 齐晓爽, 张震阳, 乔树伟, 向镜成, 丁佳鑫, 孟维艳
    2020, 36(7): 658-66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2
    摘要 ( 237 )   PDF(2611KB) ( 161 )  
    目的: 探讨负载D-缬氨酸水凝胶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和牙周炎模型组(B组),再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予不同药物,分为派丽奥组(C组,阳性对照组)、负载D-缬氨酸水凝胶组(D组)、空白水凝胶组(E组),共分为5组,每组6只。成功构建牙周炎模型后,测量各组给药后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I)、牙周袋深度(PD),CBCT测量牙槽骨吸收值(ABL),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IL-1β、IL-6、IL-10、TNF-α水平。结果: 模型组牙周指数,IL-1β、IL-6、TNF-α均升高,IL-10降低;治疗后C、D组GI、PI、ABL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3组PD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IL-1β、IL-6、TNF-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进一步治疗D组IL-6、TNF-α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IL-10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负载D-缬氨酸水凝胶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牙槽骨吸收,对改善牙周炎具有较好疗效,可能与抑制牙周致病菌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手术导板在牙周骨皮质切开术中的应用研究
    田明彤, 张明珠
    2020, 36(7): 664-668.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3
    摘要 ( 202 )   PDF(2699KB) ( 127 )  
    目的: 探索3D手术导板在骨皮质切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就诊于我院的20例正畸患者,分为对照组(A)和试验组(B),A组行传统骨皮质切开术,B组行3D导板结合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分别记录2组患者在术前、术后6周、12周、24周的PPD、mGI以及术后口腔健康生活质量和瘢痕评分。结果: 术前,2组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6周、12周、24周PPD、mGI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7 d两组OHIP-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两组瘢痕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手术导板结合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不适,美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外科学研究
    个性化导板技术在上颌骨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
    刘朝明, 郑越予, 吴添福, 刘冰, 邵喆
    2020, 36(7): 669-673.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4
    摘要 ( 201 )   PDF(5981KB) ( 226 )  
    目的: 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数字化导板用于上颌骨缺损精确重建的病例,分析个性化手术导板在上颌骨重建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9年6月期间16例上颌骨缺损重建案例,术前采用数字化外科行手术设计,制作个性化手术导板并采用3D打印,在模型上弯制塑形钛网、钛板,在术中严格按照导板操作,术后利用图像融合技术结合影像学检查评价术后效果。结果: 16例血管化游离骨瓣均成功存活,重建效果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术后经随访复诊观察所有病例外形满意,骨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基本正常,供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虚拟手术系统制作的个性化手术导板,可以极大的缩减手术过程中调磨骨块、确定骨段位置的时间,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和供区的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骨刀联合45°反角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应用
    向国林, 李林林, 魏钰璋, 李永梅, 张乐
    2020, 36(7): 674-67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5
    摘要 ( 229 )   PDF(2438KB) ( 202 )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联合45°反角涡轮钻微创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应用。方法: 随机将470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超声骨刀联合45°反角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251例患者为实验组,单纯使用45°反角涡轮钻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219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拔牙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骨刀联合 45°反角涡轮钻微创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可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6例下颌骨Garrè's骨髓炎临床分析
    叶斯哈提·木合塔尔, 克热木·阿巴司, 胡露露, 龚忠诚
    2020, 36(7): 678-68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6
    摘要 ( 236 )   PDF(2826KB) ( 258 )  
    目的: 本文通过分析颌骨Garrè's骨髓炎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感染来源,分布及治疗,为颌骨Garrè's骨髓炎的防治,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 2月~2017 年10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6例Garrè's颌骨骨髓炎的患者病例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感染来源,分布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6例颌骨Garrè's骨髓炎患者中,男女各3例,平均年龄11.6岁,住院天数8 d,平均病程99 d。 4例患者为非牙源性感染(67% );2例患者为牙源性感染(33%);Garrè's颌骨骨髓炎影像学特点为致密性骨硬化伴骨膜新骨形成。结论: Garrè's颌骨骨髓炎是一种常累及单侧下颌骨的特殊骨质紊乱性慢性骨髓炎,病因与牙源性感染,内分泌及外伤有关。手术治疗辅助抗炎治疗是Garrè's颌骨骨髓炎的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种植学研究
    短种植体冠根比对骨改建的影响:5年临床观察
    夏勋, 胡常琦, 黄江琴, 郭水根, 魏洪武
    2020, 36(7): 683-68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7
    摘要 ( 205 )   PDF(1412KB) ( 142 )  
    目的: 评估短种植体不同冠根比对种植体周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后牙区种植患者27例,共69枚Bicon短种植体。经过5年功能负载后,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边缘骨吸收(marginal bone loss,MBL)、种植体周骨灰度值(grey-scale value,GSV)的改变与冠根比(crown-to-implant ratio,CIR)关系。结果: 纳入研究的69枚Bicon种植体,经过(65±9)个月的功能负载,成功率为 94.2%。按CIR进行分组,MBL、△GSV与CIR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P>0.05);仅有2枚植体发生崩瓷,机械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con短种植体CIR对种植体周MBL、GSV改变没有明显影响,骨组织具有足够的改建活性以应对更大的应力刺激。高CIR未导致更多的机械并发症和种植体失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创技术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中应用效果的影像学评价
    王智, 邹立东
    2020, 36(7): 688-69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8
    摘要 ( 185 )   PDF(1685KB) ( 193 )  
    目的: 通过随访应用微创技术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的病例,用锥形束CT(CBCT)及根尖片对植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56例患者(68个上颌后牙区缺牙位点),可用骨高度4~9 mm,运用微创技术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即刻、3个月和1年复查时拍摄CBCT和根尖片,测量上颌窦底提升的骨高度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水平的变化,并对提升植骨后的形态进行分类。结果: 术前骨高度为(6.34±1.15) mm,术后骨高度为(11.57±1.28) mm,术前与术后即刻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的提升高度为(5.23±1.33) mm,术后1年的提升高度为(4.66±1.36) mm,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提升后窦底成骨形态分为四种, A型47例(69.1%),B型11例(16.2%),C型4例(5.9%),D型6例(8.8%),穿孔率为4.4%。术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为(0.65±0.20) mm。结论: 应用本研究中的微创方法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术后窦膜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推荐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切牙管形态学特征的CBCT测量分析
    吴连俊, 姚李韬, 张彩霞, 刘传通
    2020, 36(7): 693-697.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19
    摘要 ( 208 )   PDF(1322KB) ( 155 )  
    目的: 使用CBCT对国人切牙管(Incisive canal,IC)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唇侧骨板厚度(Labial bone thickness,LBTs)进行测量分析,并评估年龄、性别、上颌中切牙缺牙状态对IC形态及LBTs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500名患者CBCT数据。利用NNT软件对IC形态及LBTs进行测量分析。同时,对年龄、性别、上颌中切牙缺牙状态与IC形态及LBTs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BCT测量分析显示IC形态特征变异较大,33.56%为圆柱形,27.15%为锥形,15.78%为沙漏形,10.00%为漏斗形,12.26%为香蕉形,1.25%为树枝形。矢状面上IC长度以及LBTs在男女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年龄组间LBTs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另外,不同缺牙状态间IC长度以及LBTs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BCT能够精确显示IC的三维形态,有助于临床医生对上颌前牙区进行详尽的术前评估,避免术中损伤鼻腭神经而造成并发症。女性,老年患者以及上颌中切牙缺失患者切牙管变异较大,临床医师在术前应更加仔细评估并采取更多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医学信息学研究
    基于中外文献分析的口腔医学教育热点对比研究
    管同, 张燕蕾, 史双青
    2020, 36(7): 698-702.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20
    摘要 ( 220 )   PDF(1239KB) ( 206 )  
    目的: 通过对CNKI及PubMed数据库中主题或主题词为“口腔医学教育”的文献分别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分析中外文献对口腔医学教育热点的异同。方法: 运用Bicomb2软件和gCLUTO1.0软件对CNKI和PubMed中口腔医学教育主题相关文献进行热点分析。结果: (1)中文文献被聚为7类,外文文献被聚为12类。中外文献的研究热点有明显差异。(2)中文文献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增多,而外文文献则在60年代中期出现激增。结论: 本研究发现有关口腔医学教育中文文献关注点较为抽象,评价、评估及描述教育现状的主题较多,以培养更专业、实践性更强的口腔医生为最终目的。外文文献则着力于口腔医学教学与社会群体性事件相结合,以及口腔医疗中具体问题在教学中的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阻生齿拔除车针误吞1例
    胡涌昕, 张雨慧, 廖婷, 邹瑞, 周丽斌
    2020, 36(7): 703-704.  DOI: 10.13701/j.cnki.kqyxyj.2020.07.021
    摘要 ( 287 )   PDF(1424KB) ( 247 )  
    患者,男,17岁,行左侧下颌阻生齿拔除术中,在高速手机分牙过程中,车针脱落,坠入喉咽部,被患者吞入,后经腹部CT平扫+三维:见金属针形异物己进入胃内,胃体见一长约2.8 cm车针,随即由胃镜室医师用内窥镜异物钳夹住车针小心将其取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