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3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28
    上一期    下一期

    基础研究论著
    临床研究论著
    临床经验交流
    病例报告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研究论著
    人牙髓干细胞在不同HA含量的PLGA/HA复合支架材料上的粘附研究
    王冉旭,潘爽,何丽娜,牛玉梅
    2015, 31(12): 1171-1173. 
    摘要 ( 186 )   PDF(1116KB) ( 209 )  
    目的:构建不同质量构成比的PLGA/HA复合支架并评价材料机械性能;探讨不同比例PLGA/HA复合生物学支架对牙髓干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溶液浇筑/颗粒沥析技术构建出分别含有10%HA、20%HA及30%HA的PLGA/HA复合支架,对照组采用单纯PLGA支架。应用电子万能测验机检测支架的拉伸强度,扫描电镜观察表面结构。将牙髓干细胞与不同比例的PLGA/HA支架复合培养,应用DAPI染色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粘附能力。结果:在对3组实验组的拉伸强度测试中,10% HA组拉伸强度最高,20% 组次之,两组均高于对照组,而30% HA组拉伸强度低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显示支架孔径在100~250 μm之间,孔隙间 连通性良好,孔隙率较高。细胞接种于支架2、6、12 h后,荧光染色显示细胞与3种支架紧密贴合,粘附良好,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细胞粘附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其中在30%HA组中细胞粘附性能最佳(P<0.05)。结论:3种不同构成比的HA/PLGA复合支架均为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中10%HA组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30%HA组细胞粘附性能更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卫星胶质细胞活化在束缚应激致大鼠咬肌痛觉敏感中的作用
    刘杨,苗莉,赵雅娟,王舰,张旻,赵蕊妮,陈永进,赵文峰
    2015, 31(12): 1174-1178. 
    摘要 ( 211 )   PDF(2072KB) ( 160 )  
    目的:观察慢性心理应激致咬肌痛觉敏感中三叉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活化和P物质释放的关系。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束缚应激3 d组、束缚应激7 d组、束缚应激14 d组。用体质量检测、旷场实验观察束缚应激后大鼠是否产生焦虑、抑郁样情绪;用Von Frey电子测痛仪检测大鼠咬肌痛阈。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三叉神经节卫星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物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及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 SP)免疫阳性产物的变化。结果:受束缚应激后,大鼠体质量增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旷场中总移动距离和总移动速度均明显降低,提示大鼠处于焦虑、抑郁样情绪状态。束缚应激后大鼠咬肌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提示大鼠咬肌痛敏增强。束缚应激7 d、14 d组大鼠三叉神经节内GFAP及SP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慢性心理应激可导致三叉神经节中的卫星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SP表达升高。因此,三叉神经节中卫星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活化可能参与了慢性心理应激引起咬肌痛觉敏感升高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组人β防御素3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致炎作用的影响
    吕晶露,卞添颖,李丽丽,崔迪,张婷,雷浪,闫福华
    2015, 31(12): 1179-1183. 
    摘要 ( 195 )   PDF(1405KB) ( 179 )  
    目的:以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诱发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和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急性炎症反应,并应用重组人β防御素3(rhBD3),观察其对炎症的干预效果。方法:20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均分为PBS对照组、P.g-LPS组和P.g-LPS+rhBD3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给药2h后,检测血清中不同炎症指标(MCP-1、TNF-α、IL-6、IL-1β和NO)的水平。同时,以rhBD3干预P.g-LPS对RAW264.7细胞的致炎作用,分别检测培养上清和细胞中炎症指标的水平及其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经P.g-LPS刺激后,ApoE-/-小鼠血清MCP-1、TNF-α、IL-6和NO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而同时应用rhBD3能明显降低MCP-1、TNF-α和NO表达量。P.g-LPS能显著上调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和NO的水平以及细胞中TNF-α和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rhBD3对此具有抑制作用。结论:rhBD3对P.g-LPS在体内、外诱导的急性炎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可能在牙周炎与高脂血症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脱矿牙本质基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构建牙周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初步研究
    侯宗鹏,郭良微,周晋,孙金环
    2015, 31(12): 1184-1187. 
    摘要 ( 189 )   PDF(1509KB) ( 252 )  
    目的:评价自制脱矿牙本质基质(DDM)对富血小板血浆(PRP)作为生长因子缓释系统的影响。方法:二次离心法制备PRP凝胶,分为3组:A:PRP/DDM,B:PRP, C:全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2周内单位体积各组凝胶释放的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PRP/DDM凝胶的空间结构。将DDM植入SD大鼠股部肌肉陷窝内,1、3周后取材行组织学切片,观察有无毒性反应。结果:PRP/DDM凝胶较其两组持续释放PDGF和TGF-β的时间较长,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经扫描电镜下观察及组织切片评估PRP与DDM结合紧密、有序;DDM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DDM与PRP结合能够更好的促进生长因子的缓慢释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混合信号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成牙的体内研究
    沈玉凤,胡杨,张悦,何雨桐,李晶,刘晶,何惠宇
    2015, 31(12): 1188-1192. 
    摘要 ( 163 )   PDF(2206KB) ( 220 )  
    目的:研究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混合信号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内环境中与不同支架材料复合后的成牙潜能。方法:将取自SD大鼠的BMSCs与牙胚细胞在bFGF和BMP-2混合信号诱导的微环境中共培养后分别接种于明胶海绵和3D打印的PVA/DCCP复合支架材料上,然后回植入同种异体大鼠肾被膜下。在回植后的第1、3、7、14、28天采集回植体样本,用实时定量PCR (RT-PCR) 检测各组样本成牙相关基因成釉蛋白 (AMBN)、牙本质基质蛋白1 (DMP1)、Ⅰ型胶原蛋白 (Collagen-Ⅰ)、以及同源异型盒基因1 (DLX1) mRNA水平。结果:各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与完整牙胚(E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4个成牙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支架材料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不同成牙诱导信号对各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有一定影响。结论:在体内模拟环境下,经bFGF与BMP-2混合信号诱导的大鼠BMSCs与3D打印支架材料复合后能提高成牙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牙体组织的形成。优选支架材料并构建合适的组织工程牙模型对实现非牙胚源性细胞向牙源性细胞的转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cro-CT活体观察大鼠牙齿移动及复发过程的实验研究
    徐小淋,杨凤雪,戴红卫,周建萍
    2015, 31(12): 1193-1196. 
    摘要 ( 167 )   PDF(1243KB) ( 256 )  
    目的:Micro-CT活体扫描连续观察不同矫治力引起的牙齿移动及复发的规律。方法:选择10周龄SD大鼠15只随机分成3组。对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施加20 g、50 g、100 g的矫治力,持续加载14 d后卸载。在加力后的0、3、7、10、14 d和停止加力后3、7、10、14、28、42 d用Micro-CT对大鼠进行活体扫描,测量每个时间点牙齿移动的距离。结果:在加力后的0~3 d各组的磨牙都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第3~10天,牙移动缓慢,第10天时20 g和100 g组移动距离快速增加。20 g组在矫治力去除后的0~3 d复发最多,50 g和100 g组在0~7 d复发最多,28 d几乎完全复发。结论:加载矫治力后牙齿呈现快速、缓慢、快速的移动规律,且轻力引起的牙移动更多。拆除加力装置的初期复发的最快,牙齿移动距离越大,复发越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纳复合结构钛涂层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
    刘滋川,李雅静,孙亚杰,谢琪,杜青,谢伟丽
    2015, 31(12): 1197-1200. 
    摘要 ( 146 )   PDF(1432KB) ( 190 )  
    目的:在钛表面构建微纳复合结构涂层,并对其表面结构及生物相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喷砂酸蚀、混合碱热处理的复合工艺,在钛表面构建新型微纳复合涂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能量分散分光计(EDS)对试件表征进行观察;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该涂层的细胞毒性;进一步检测该涂层对于前成骨细胞(MC3T3-E1)粘附与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钛表面微纳复合结构中,微米孔直径3~5 μm,纳米孔直径100~200 nm;新型涂层表面增加了钠元素和钙元素;体外细胞存活率实验表明该涂层细胞毒性0级;体外细胞粘附实验表明:第1、2 h,细胞粘附活性在喷砂酸蚀处理组(MTi组)及混合碱处理组(NTi组)均明显强于单纯抛光组(STi组),同时NTi组最强。体外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第1、4、7天MTi组的A值均小于STi组,具有统计学差异。NTi组的A值先是小于,后逐渐大于STi组。结论:相较于单独微米结构钛涂层,微纳复合结构钛涂层具有更接近于自然骨的分级结构以及更优良的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论著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临床疗效观察
    梁云峰,李国林
    2015, 31(12): 1201-1202. 
    摘要 ( 127 )   PDF(737KB) ( 268 )  
    目的:分析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3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86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平阳霉素组(43例)与鱼肝油酸钠组(43例),鱼肝油酸钠组患者给予鱼肝油酸钠硬化治疗,平阳霉素组采用析平阳霉素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平阳霉素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鱼肝油酸钠组(P<0.05),且平阳霉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鱼肝油酸钠组(P<0.05)。结论: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声波充填术与分层充填术对树脂微渗漏的影响
    潘悦萍,夏文薇
    2015, 31(12): 1203-1205. 
    摘要 ( 229 )   PDF(1134KB) ( 342 )  
    目的:扫描电镜下比较声波充填术与分层充填术对树脂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个离体牙在邻牙合面制备3 mm×4 mm x5 mm窝洞,利用Sonicfill声波充填及分层充填术充填窝洞,光固化后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用2%亚甲基蓝溶液浸染1周,扫描电镜下观察试件剖面(近远中向),观察染液渗入深度,评价微渗漏程度,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微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波充填术比分层充填术更节省操作时间,可获得与分层充填术相当的边缘封闭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M流动树脂与3M玻璃离子修复乳磨牙Ⅱ类洞的临床疗效比较
    谢妮娜,宋文婷,魏路明,刘宗响
    2015, 31(12): 1206-1208. 
    摘要 ( 197 )   PDF(756KB) ( 347 )  
    目的:探索儿童口腔科2种常用充填材料用于乳磨牙邻牙合面龋洞(Ⅱ类洞)充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8名4~6岁儿童266颗乳磨牙Ⅱ类洞随机分为2组,即3M流动树脂组(实验A组)、3M玻璃离子组(对照B组),对乳磨牙进行充填治疗后1、2年复查比较2种材料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3M流动树脂和3M玻璃离子对Ⅱ类洞进行充填治疗后1年成功率分别为96.00%和87.80%,充填治疗后2年成功率分别为95.76%和8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M流动树脂用于乳磨牙邻牙合面龋洞充填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3M玻璃离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risolvIII凝胶联合低浓度次氯酸钠去除根管壁玷污层效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陈泽华,杨清岭,王志群,孔宇,李美娜,赵玥,李宝花
    2015, 31(12): 1209-1211. 
    摘要 ( 156 )   PDF(1670KB) ( 219 )  
    目的:探究CarisolvIII凝胶与0.50%NaClO溶液联合使用时,对根管预备过程中产生的玷污层的作用效果。方法:将50颗离体的上颌中切牙随机分为5组,进行根管预备,在预备过程中分别采用5组不同根管冲洗液进行冲洗。电镜扫描观察并比较5组样本根管壁的清洁度、牙本质小管的开放程度和腐蚀程度。结果:实验组中的CarisolvIII凝胶与0.50%NaClO溶液组根管壁的清洁度优于单纯的CarisolvIII凝胶组和0.50%NaClO溶液组。结论:CarisolvIII凝胶与0.50%NaClO溶液联合使用去除玷污层时具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包头市3~5岁儿童龋病患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缪羽,王晓超,张双阳,王昭君
    2015, 31(12): 1212-1215. 
    摘要 ( 153 )   PDF(777KB) ( 178 )  
    目的:分析包头市3~5岁儿童龋病患病的相关因素。方法:于包头市随机抽取的10所幼儿园中,随机选择3~5岁儿童496名为研究对象。经口腔医生检查,发现患龋病326例,为病例组,未患龋病170名,为对照组。对两组年龄、性别、每日进零食次数和每日刷牙次数等25项可能与患龋病有关的因素予以调查、记录。以logistic多元回归筛选相关因素。结果: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因素混杂作用后,每日进零食次数每增加1次,促进患龋病的危险是原来的1.249倍(OR=1.249>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5);断奶时间≥1岁促进患龋病的危险是<1岁断奶的2.812倍(OR=2.812>1,其95%可信区间内不包含1,P<0.01);而不含奶瓶入睡、睡前不吃零食和不喝碳酸饮料促进患龋病的危险分别是含奶瓶入睡、睡前吃零食和喝碳酸饮料的0.194、0.302和0.031倍(OR分别是0.194、0.302和0.031,均OR<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均P<0.01)。结论:增加进零食次数和断奶时间≥1岁是包头市3~5岁儿童患龋病的危险因素;而不含奶瓶入睡、睡前不吃零食和不喝碳酸饮料为其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颌窦底壁与上颌后牙根尖位置关系的临床与锥形束CT研究
    滕跃辉,洪渊,林梓桐,杨振宇,王铁梅
    2015, 31(12): 1216-1219. 
    摘要 ( 244 )   PDF(906KB) ( 611 )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影像分析无症状人群上颌窦底壁与上和后牙根尖位置关系,为上颌后牙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3例98侧无症状人群的上颌窦锥形束CT影像,三维重建后在选取的截面上测量784个根尖与上颌窦底壁的距离,上颌后牙根尖的位置据此分为4类,并将各例上颌窦底壁与上颌后牙根尖距离的均值进行95%置信区间估计。结果: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根尖距离上颌窦底壁的平均距离最短,为(0.44±0.61) mm(置信度95%).上颌磨牙根尖广泛存在于上颌窦底壁密切接触的情况,其中上颌第二磨牙与上颌窦底壁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上颌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位置关系密切,锥形束CT可精确了解上颌后牙区的解剖情况,从而降低医源性上颌窦炎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α通过血清中TNF-α、IL-17、IL-23的水平研究慢性牙周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
    朱建华,杨艳飞,李晓光,刘继光
    2015, 31(12): 1220-1222. 
    摘要 ( 161 )   PDF(754KB) ( 229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7(IL-17)、 白介素-23(IL-23)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慢性牙周炎中的含量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28人、慢性牙周炎患者(P)32人、类风湿性关节炎伴牙周炎患者(R+P)22人和健康对照组(H)18人使用ILISA方法检测分析血清中的TNF-α、IL-17、IL-23含量。结果:慢性牙周炎组、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慢性牙周炎组血清中TNF-α、IL-17、IL-23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慢性牙周炎组血清中TNF-α、IL-17、IL-23明显高于慢性牙周炎组,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的含量(P<0.05);慢性牙周炎组、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含量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IL-17、IL-23可能在牙周病和RA的相互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引起牙周炎的致炎因素也可以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TA和Ca(OH)2用于年轻恒牙活髓切断术疗效的系统评价
    周海燕,潘央央,夏可可,梅丽琴
    2015, 31(12): 1223-1227. 
    摘要 ( 172 )   PDF(1042KB) ( 432 )  
    目的:系统评价MTA和Ca(OH)2用于年轻恒牙活髓切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VIP 和WanFang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比较MTA与Ca(OH)2用于年轻恒牙活髓切断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3月20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个研究,包括926例患牙,其中MTA组458例,Ca(OH)2组4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1年[OR=4.43, 95%CI(2.38, 8.38)]、2年[OR=2.67, 95%CI(1.65, 4.32)]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TA组1年、2年成功率高于Ca(OH)2组。结论:现有证据显示,MTA活髓切断术的1年和2年成功率高于Ca(OH)2,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孕前及孕期妇女口腔干预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性研究
    杨秀巧,杜民权,王金东,罗纬,阮丽妮,安志国,黄星星
    2015, 31(12): 1228-1230. 
    摘要 ( 139 )   PDF(758KB) ( 303 )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妇女口腔干预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2014年孕前门诊和婚姻登记单位拟怀孕的550名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口腔问卷调查、口腔检查与提出治疗建议,并追踪妊娠结局,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社会经济状况和保健意识较优的妇女中,孕前及孕期口腔疾病和治疗与否与妊娠结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针对该人群妊娠进行的口腔干预行为具有较宽泛的安全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牙根尖周病损组织细菌组成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蔡爽,赵焕英,周焱,杨宁燕,时清,尚佳健
    2015, 31(12): 1231-1235. 
    摘要 ( 151 )   PDF(808KB) ( 252 )  
    目的:检测乳牙根尖周病损组织中菌群构成,分析检出细菌种类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31例乳牙根尖周炎患儿的根尖周病损组织,采用16S rDNA 克隆测序法检测样本中菌群构成,统计分析菌种检出率与有无自发疼、咀嚼疼及窦道的关系。结果:31个乳牙根尖周病损组织样本共获得2057个可分析序列,鉴定出268个菌种或基因型,从属于9个菌门。检出率最高的具核梭杆菌(74.19%)、隐蔽小杆菌(67.74%)和纤细弯曲杆菌(64.52%)与各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联,普氏坦纳菌在有自发痛样本中检出率显著增高,口普氏菌和副溶血嗜血杆菌在有咀嚼痛样本中的检出率显著增高,变黑普氏菌和短优杆菌存在的样本发生窦道的几率显著增高,两种未培养韦荣氏菌的检出率在有咀嚼痛的样本中显著减少。结论:乳牙慢性根尖周病损是包含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普氏菌、优杆菌及韦荣氏菌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口呼吸及错牙合畸形慢性牙周炎牙周序列治疗观察
    韩冰,孙江,由力
    2015, 31(12): 1236-1239. 
    摘要 ( 165 )   PDF(1357KB) ( 204 )  
    目的:探讨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序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进行牙周序列治疗(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正畸治疗和牙周支持治疗),历时5年以上。在治疗前、正畸治疗后1~3年采用Florida探针检查记录前牙区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牙齿松动度(TM)、探诊出血(BOP)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在治疗前和正畸治疗后1~3年拍摄曲面断层片。结果:正畸治疗后1~3年前牙区PD、CA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BOP阳性位点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M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年较治疗后1年和2年,PD、CAL下降,BOP阳性位点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历时5年以上牙周序列治疗,临床疗效良好且稳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减数正畸治疗的咬合接触特征分析
    YUN,PARK,钱玉芬
    2015, 31(12): 1240-1243. 
    摘要 ( 145 )   PDF(781KB) ( 187 )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ICP咬合接触特征的差异以及正畸治疗对咬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个别正常牙合者(A组)、20名错牙合畸形者(B组)、30名正畸治疗结束者(C组),通过Tee-test咬合分析系统对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全牙列咬合总力值(Total occlusion Force, TOF)、单位面积力值、咬合力中心点位置(Centre of Force, COF)、牙合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 AOF)、全牙列牙合力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TCA、TOF显著大于B、C组(P<0.05);C组的单位面积力值略小于A组,COF、AOF略大于A组,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二磨牙区,C组的最大咬合力分布在第一磨牙区(P<0.05);不同性别间3组咬合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正畸治疗,咬合接触明显改善,咬合均衡性好,但未达到个别正常牙合的理想状态,提示正畸治疗后期的精细调整很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锥形束CT联合微动力系统拔除儿童Ⅲ型多生牙
    张智勇,张晓,孟甜,高巍,陈全,刘文曙,陈宇寰
    2015, 31(12): 1244-1246. 
    摘要 ( 165 )   PDF(1495KB) ( 340 )  
    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与微动力系统联合用于儿童Ⅲ型多生牙拔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锥形束CT定位,微动力系统拔除儿童Ⅲ型多生牙病例。结果:CBCT定位与临床手术所见符合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27.5±6.1) min,疼痛Wong-Baker评分为术后即刻(3.9±1.2)以及术后7d(1.3±1.1)。病例愈合良好。结论:CBCT和微动力系统在儿童Ⅲ型埋伏多生牙的拔除中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创伤和其他并发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后退接触位的头影测量分析
    杨一鸣,陈林玲,张哲谌,廖骞
    2015, 31(12): 1247-1250. 
    摘要 ( 184 )   PDF(991KB) ( 378 )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的头影测量数据差异。方法:选择16例伴下颌有功能性移位的骨性Ⅲ类患者,(RCP位ANB<0°),测量分析治疗前ICP位与RCP位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ICP位与RCP位,骨性指标SNB角、颌突角、FMA角、MP-SN角、Y轴角及N-per to Pog距离、ANB角、Wits值、APDI值、反覆盖、ODI值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牙性指标U1-L1角(P<0.01),FMIA角(P<0.001)有统计学差异。软组织指标颏前点至零子午线距离(P<0.001),Z角(P<0.01)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存在功能性移位的骨性Ⅲ类患者,术前RCP位头颅侧位片分析对诊断错牙合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汉族非吸烟人群牙周病患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李静,施俊
    2015, 31(12): 1251-1253. 
    摘要 ( 143 )   PDF(764KB) ( 244 )  
    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汉族非吸烟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牙周病患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尿素酶检测试剂盒对2013年6月~2015年3月确诊的85例牙周病患者和91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的检测。两组间的基线情况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牙周病相关性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并计算校正后的结果。结果:两组间基线可比性好。结果表明,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率使牙周病的发生风险提升了3.23倍(OR=3.23,95%CI=1.63-6.41);校正年龄、性别、饮酒史和糖尿病史后,罹患风险依然显著提高了2.47倍(OR=2.47, 95%CI=1.35-4.52)。结论:牙周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密切,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是牙周病患病的独立显著性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在不同年龄群体的调查研究
    刘亚蕊,张清彬,冯梓峻,张颖,曹威,黎星阳,崔诗曼
    2015, 31(12): 1254-1257. 
    摘要 ( 224 )   PDF(780KB) ( 470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群体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患病情况,临床特点及其差异性。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68名65~75岁广东籍老人和681名18~23岁广东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χ2检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老人组,TMD体征阳性者239名(239/368,64.9%),表现为关节弹响和杂音46人次(46/368,12.5%),下颌运动异常58人次(58/368,15.8%),疼痛192人次(192/368,52.2%),人均临床症状1.2(296/239);在大学生组中,TMD体征阳性者286名(286/681,41.9%),表现为关节弹响和杂音102名(102/681,15%),下颌运动异常185名(185/681,27.2%),疼痛127名(127/681,18.5%),人均临床症状1.4(414/286)。老年人后牙缺失、偏侧咀嚼和牙合创伤是主要危险因素;而在大学生组,精神因素、错颌畸形/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偏侧咀嚼是这一年龄段人群TM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广东籍老年人TMD的发病率高于大学生组,后牙缺失是老年人TMD发生的最主要致病因素;精神因素则是大学生群体TMD发病的首要致病因素。老年人首要临床症状是疼痛,而大学生则是弹响与杂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经验交流
    口腔义齿种植后美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春,杨学文
    2015, 31(12): 1258-1258. 
    摘要 ( 179 )   PDF(719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上唇多形性腺瘤1例
    胡永,朱丽芳
    2015, 31(12): 1259-1259. 
    摘要 ( 145 )   PDF(935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上颌第二磨牙4牙根5根管1例
    吴昭君,林垚,陈作良
    2015, 31(12): 1260-1260. 
    摘要 ( 177 )   PDF(1332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croRNA-7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及在口腔肿瘤中的展望
    郭拴龙,张斌,李莹
    2015, 31(12): 1261-1263. 
    摘要 ( 144 )   PDF(773KB) ( 257 )  
    MicroRNAs是具有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长度约为 21~25 个核苷酸, 在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MicroRNA-7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异常,而将人工合成的MicroRNA-7导入肿瘤细胞可以明显影响其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本文就MicroRNA-7在多种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对其在口腔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作一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降解形状记忆聚合物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文超举综述,周延民,赵静辉审校,张一迪,马珊珊
    2015, 31(12): 1264-1266. 
    摘要 ( 181 )   PDF(774KB) ( 413 )  
    形状记忆聚合物在适当的刺激(温度、光、电、磁、溶剂)下,可以完成从暂时态到永久或者初始形状的转变。其中,热致型形状记忆聚合物最具代表性,可以通过转变温度来完成形状记忆。在医疗领域,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可降解性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凭借形状记忆效应,可降解形状记忆聚合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形状记忆聚合物的记忆机理、可降解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分类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镍钛器械Hyflex CM的研究进展
    李宗莉,徐冬冬综述,彭彬审校
    2015, 31(12): 1267-1269. 
    摘要 ( 307 )   PDF(805KB) ( 612 )  
    Hyflex CM器械是近年开发的一种新型机用镍钛器械,其特点包括:器械由CM丝制成,其Ni的体积比重较传统镍钛合金要低,经过特殊的热处理后具有极佳的柔韧性,其抗折强度也明显提高,使用变形后的器械还可以经过高温灭菌恢复原始形态而得以再生。Hyflex的这些特性可以大大降低根管预备时偏移、台阶或器械分离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Hyflex CM的特性、物理性能、使用方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